“低碳经济”科普知识 |
|
来源: 时间:19-07-03 04:46:02 点击率: |
“低碳经济”科普知识【一】 什么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一、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其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白皮书《我们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而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则应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 二、在认识低碳上,有哪些误区? 在认识低碳经济问题上,还必须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第一,低碳不等于贫困,贫困不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第二,发展低碳经济不会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第三,低碳经济并不一定成本很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很大一部分潜力是负成本的,并不需要成本很高的技术,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碍;第四,低碳经济并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而是应该从现在做起的;第五,发展低碳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防范全球变暖,需要国际合作,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 “低碳经济”科普知识【二】 该如何发展“低碳经济”? 纵观世界各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所采取的行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因素,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对我国来说,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 第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 第三,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被认为是有效的经济政策手段,应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 第四,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中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积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区”,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家重点基地选定典型城市进行试验试点,寻求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低碳经济”科普知识【三】 “低碳城市”是什么? 所谓“低碳城市”,是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城市保持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低水平。在全球环境危机和中国紧张的宏观背景下,建设“低碳城市”在国家节能减排的新形势下会产生放大效应。“低碳城市”的理念应该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渗透到生产生活各领域,如在城市非主干道路、广场、办公楼公空间、庭院、公园等地方可采用太阳能照明;在宾馆饭店、洗浴中心采用太阳能加电辅助热水系统;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的应用,垃圾填埋场的填埋气体回收利用等。气候组织的报告认为,在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为特征的“低碳城市”中,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低碳经济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并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生活水平。 “低碳城市”的内容包括:在城市化进程中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为特征来进行“低碳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使低碳经济最低限度地影响经济增长,平衡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制定生态城市建设战略规划,推动地方政府、金融企业通过政策激励和融资支持,驱动技术创新和资本流动,在城市中推广能有效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建设低碳城市的机会应当是中国的二、三级新兴城市,因为这些城市的机会更多。
在全球金融危机加剧和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从低碳经济入手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也可以作为刺激经济的一个手段。中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投资已经明确了推动产业升级整合、提高能效和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则需要在危机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城市”与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基本一致。相信“低碳城市”的探索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定会有作为。 “低碳经济”科普知识【四】 国外“低碳城市”建设的经验 联合国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的调查数据显示,工业、能源、建筑、交通是碳排放的四大主要来源。美国建筑物、交通工具和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约占总量的39%、33%和28%。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政策会直接影响上述4 个方面在控制碳排放中的表现,因此,国外低碳城市建设也主要从这4 个方面展开。 低碳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日本将低碳社会规划目标分为两种:①侧重于高密度和高科技的生活方式;②侧重于轻松休闲的生活方式。然后,制定各领域的战略计划,对低碳城市进行长期规划和设计。英国大伦敦规划在能源、建筑、交通、市政等方面都作了相应的安排,日本低碳社会规划在强调所有部门共同参与的同时,尤其把交通、住宅与工作场所、工业、消费行为、土地与城市形态等作为低碳转型的重点领域。 低碳能源。伦敦的能源供应向分散式、可持续的能源供应转型:鼓励垃圾发电及其应用;本地化可再生能源;建设大型可再生能源发电站等。哥本哈根政府实施了海上风能发电项目,为15 万户居民提供电能,年碳减排量66 万吨。政府还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鼓励人们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德国弗莱堡对再生能源生产的电能价格实行优惠,并保证20 年不变,政府还为居民安装太阳能设备提供300 欧元的补贴;荷兰海牙免费为居民更换热泵系统,每年可减少碳排放4 000吨。 低碳建筑。制定具有强制力的低碳建筑节能标准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普遍做法。英国政府颁布了“可持续住宅标准”,对所有房屋节能程度进行“绿色评级”并颁发相应的节能等级证书,还利用相关法规强制执行这一标准。美国环保局也对有利于节能的建筑材料授予“能源之星”标志,美国采购法规定政府必须采购“能源之星”认证产品,美国40 个州还制定了建筑能效规范,据能源部估计,建筑规范在1991—2005 年间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47 亿美元电费。另外,政府还建立能源基金用于资助现有建筑进行升级或改造,对房屋出租者、建筑工人等利益相关者进行减排知识的培训。德国柏林通过建筑低碳改造为业主节省了大量能耗开支,同时改造完成的1300多栋建筑每年可减碳64000吨。 低碳交通。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系统是低碳城市的重要标志。如瑞典斯德哥尔摩77%的民众在繁忙时间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所有的市内公交车、轨道交通都在使用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限制私家汽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也是低碳交通的重要方面。哥本哈根极力推行“自行车代步”,建立“自行车之城”;英国伦敦通过征收“交通拥堵税”,使小汽车交通量减少了20%,年减碳量达10 万吨,并且每年有1.22 亿英镑的拥堵税可以用来改善道路。 “低碳经济”科普知识【五】 聚焦“低碳能源” 《杭州市“十二五”低碳城市发展规划》中指出,杭州市将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推广太阳能、空气(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与优化。推广应用太阳能、空气(地)热能、垃圾综合利用和沼气利用等技术成熟、经济性较好的可再生能源。深入实施国家“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金太阳示范工程”,省“百万屋顶发电计划”,大力推进杭州“阳光屋顶示范工程”、“百条道路太阳能照明计划”,启动地铁、东站枢纽、奥体博览中心、杭师大新能源学院等光伏发电建筑应用试点工作,到2015年,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累计装机容量70兆瓦,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大力发展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推进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笤溪等水源和地下水热能资源利用,学校、医院等大型公共建筑应优先选用水源热泵系统;推进临安等城市利用空气源空调技术。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填埋气体发电工程,加强农村沼气池建设,积极推广秸秆气化燃料和固化成型燃料。积极开展钱塘江潮汐能利用研究。以“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重点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加快城市天然气利用,增加天然气对煤炭和石油的替代,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积极推广分布式能源利用系统。 根据我县“十二五”低碳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县在低碳能源领域将大力推进“阳光屋顶计划”,普及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使用,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增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5万平方米。启动屋顶光伏发电建筑应用试点工作,新增屋顶光伏发电能力500千瓦以上。推广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到“十二五”期末,实现芦茨村、莪山畲族乡、瑶琳镇、旧县街道4个地区50%以上的农家乐安装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推进凤川新杭热电联产项目的建设,按期完成主体工程以及相应配套设施的建设,实现项目总装机容量22.5兆瓦。进一步实施“清洁能源村”建设工程,改造农村地区老式柴灶,开发利用太阳能草坪灯、庭院灯和路灯,并把太阳能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到农作物生产上。 |
下一篇: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