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区应用型农科人才协同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时间:2023年05月17日 点击率:  字体:增大 减小打印 】【 关闭

  生物实验教学中心聚焦民族地区脱贫奔康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依托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四川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服务“三农”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全面探索解决办学过程中“理念不新、机制不活、资源不足”三大问题,以新型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坚持校地企协同,建立契合民族地区“三农”需求的协同育人机制和模式,形成了“面向民族地区需求,校地企利益联结,协同培养本土‘三农’人才”的教育理念(图1),构筑民族地区新农科人才校地企协同培养体系。

  一、思想引领,构建育人新模式,以民族地区新型农科人才培养为核心

  1.立足凉山彝区需求,将“知农爱农为农”融入新农科人才培养全过程

  “爱农”主要解决学农不爱农问题,培养学生责任、担当、奉献意识;“知农”主要解决学农不懂农的问题,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行业素养;“为农”主要解决学农不为农的问题,引导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三农”。

  理念情怀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大国“三农”教育、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献身“三农”。将“三农”情怀教育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强化专业思政、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思政建设,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先进典型示范。实施“双三进”计划,即组织师生进村头,了解农村;进田头,了解农业;进屋头,了解农民。知名校友进课堂,发挥榜样作用;知名专家进课堂,发挥引领作用;知名企业家进课堂,发挥模范作用。

  劳动教育筑基。开展与农事契合的学期制生产实践教育、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实施校园文化服务“三农”协同育人计划,通过学生社团将校园文化、专业思想和爱农情怀融合,参与校园“大凉山农特产品电商平台”“现代农业双创基地”等引导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的精神,增强“三农”情结。

  2.创新机制,强化“三保障”,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强化师资保障:拓展校外资源,校地企共育高水平教师队伍

  一是注重外引。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引进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开展与企业“双进计划”,即学校教师、学生进企业,企业高管、高工进学校,双向流动,融合发展。

  二是强化内培。规定农科新进青年教师每年必须到生产一线锻炼,积累实践经验;实施“四个一工程”,即“由教授领一个团队,联一个企业,兴一个产业,富一方农民”和教师“三进计划”,即进扶贫一线、进企业、进农业园区,在服务“三农”中丰富实践经验,在促进凉山农业发展的同时,自身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是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措施。我院农科专业先后聘用行业、企业20余位高职称人员为兼职教师;我院与通威股份、四川中烟、四川铁骑力士集团、四川乾坤集团等大中型集团合作,借助企业优势资源,校企共育,校企连续多年集中培训农科专业教师,使农科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

  (2)强化平台保障:汇集各方资源,着力建设支撑新农科人才培养的三大平台

  在学校整体应用型转型发展背景下,学校投入1.45亿经费建设校内攀西现代农业馆、农科产教融合实训平台等校内实验实训平台;生物实验中心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龙头,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先后与通威股份、四川中烟、新希望集团等20余家农业领军企业签订协议,校企协同搭建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以学校建设的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基地、共青团中央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引领,与地方、企业共建科研平台和农业专家大院,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3)强化质量保障:构建校地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积极破解大凉山彝区校地、校企、校所合作的瓶颈问题,研究制定校地企协同育人的机制体制,通过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育“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共建科研教学平台、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共同实施培育过程管理,构建以民族地区校地企利益共同体为纽带、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坚持教育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教学状态评估和专业评估,构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质量”的闭环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图2)

  3.强化协同,实施“四融合”,不断拓宽新型农科人才培养途径

  (1)校地融合:中心充分发挥农科专业师资优势,积极参与民族地区扶贫与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通过政产学研用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与凉山州美姑县、布拖县、普格县、雷波县、会理县、盐源县、西昌市等合作,建立农业专家大院和农科专业学生爱农教育基地,推行思政移动课堂,强化“爱农、为农”思想教育和服务地方。

  (2)校企融合:中心与西昌华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四川乾坤集团等共建有大学生校外农科教基地和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与通威股份、铁骑力士集团、四川乾坤集团、四川中烟等合作,借助企业优质资源,共育“双师双能型”教师。

  (3)校所融合:中心与四川省农科院、凉山州农科院等合作,把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4)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心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专业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通过课程教学、实践实训、技能竞赛、文化活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联动,促进了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为培养适应转型发展形势的“双师双能型”教师,使教师充分接触生产实际,解决青年教师因“学校到学校”而生产经验不足的难题,中心联合相关合作企业对青年教师开展了新农科背景下的“双师双能型”培训。先后于2018年、2020年、2022年与铁骑力士集团、成都乾坤动物药业、四川恒通动物药业、四川通威饲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在推进产教融合、师资培训、人才培养、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先后有80余人次教师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师资培训。这是中心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开展的教学团队集体进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双师双能型”锻炼的项目,也标志着学校校企深度融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生物实验教学中心探索与实践的“凉山彝区应用型农科人才协同培养体系构建”,针对民族地区应用型涉农高校在为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培养本土“三农”人才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探索与研究,提出了“面向民族地区需求,校地企利益联结,协同培养‘三农人才’”的教育理念,率先开展了民族地区脱贫与乡村振兴‘三农’应用型人才校地企协同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成果2021年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且已在西昌学院其他专业和西部相关农业高校农科专业推广应用,在西部民族地区产生较大影响,发挥了示范作用。

  (1)优化完善了民族地区农业院校“三农”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依托一系列国家、部省级教学质量工程及教改项目,以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思路引领教学体系改革,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4门、思政课程1门、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立项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省级2项;编写出版教材10余部,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形成了优势的农科类专业群和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2)生物实验中心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成效卓著。建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思政教学团队1个;作物学立项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5个专业建成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和立项为一流专业建设点;建成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平台、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基地各1个;2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三农”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3)农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2018年以来,学生在中心立项创新创业项目47项(国家级10项),获得各类竞赛奖励81项(国家级9项),授权专利24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40篇,农科类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5%以上,学生素质和能力获用人单位广泛好评。

上一篇:
下一篇:

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

邮编:615000

网站维护:西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管理员信箱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蜀ICP备05008540号 川公网安备51340102000022号 版权所有(c)西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