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国家级)


来源: 时间:2017年06月19日 点击率:  字体:增大 减小打印 】【 关闭

  专业情况

  专业名称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   修业年限   四年
  项目编号      学位授予门类   文学学士
  本专业设置时间   2003.11   本专业累计毕业生数   216
  首届毕业生时间   2008.07   本专业现有在校生数   325
  所在院系   彝语言文化学院
  学校近3年累计向本专业投入的建设经费(万元)   258

 

 负责人情况

  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
  姓    名   夏明忠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6.04
  学    位   博士   学 历   研究生   所学专业   农学(长期从事民族高等教育管理)
  毕业院校   (美)普莱斯顿大学 (中)中国农业大学   职 称   教 授   职  务   院长
  所在学校通讯地址   四川省西昌市马坪坝
  电    话   办公: 0834-2580003                 手机:13508201358                 
  电子信箱   xccxmz@126.com   邮政编码   615000
  学校情况
  所在省市   四川省西昌市

  学校财务部门
审核盖章

  

  建设概况

  凉山从民主改革前的奴隶制社会“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经济基础薄弱,社会文化落后,民族人才匮乏。为培养一支高素质民族干部队伍,推动凉山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专业由此应运而生。

  西昌学院作为全国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之一,地处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西昌市。西昌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是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招生,2007年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其前身是1989年设置的彝语言文学专科专业,目前已培养了18届毕业生共计1500余人,其中本专业本科毕业生为216人。现有在校生800余人,其中本专业在校生325人。同时依托本专业先后给地方教育、文化、行政部门培训少数民族干部、中小学校长和彝语文骨干教师435人次,为我国西南彝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5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学科取得副教授(副研究员)职称评议权。 2008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专业被评为四川省特色专业,同年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被批准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0年,“彝汉双语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已建成省级教学团队。 

  经过多年的努力,本专业在队伍建设、办学规模、建设水平、教学管理、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民族师范院校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

  1.师资实力雄厚。本专业师资队伍培养经费有保障,年龄、职称及学历结构合理、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现有教师2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9人,占76%;博士、硕士22人,占88%;35岁以下青年教师9人,占36%,36至49岁年龄阶段的教师12人,占48%,50岁以上年龄阶段的教师4人,占16%。本专业负责人教学科研能力强,注重本专业的发展规划、教学改革和实践实训基地平台建设,承担《农业实用技术》专业基础课和《凉山高寒作物栽培技术》的教学工作。本专业教师中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师德标兵1人,四川省劳动模范2人,四川省高校十佳青年教师1人,四川省优秀教师1人。

  2.建设目标明确。本专业的办学思路是“学科融合,注重应用,彝汉并举”;服务定位是“立足凉山,服务四川,面向西南”;培养目标是“为民族地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面向一线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教育、管理、文化及农技等方面的应用复合型少数民族人才”。本专业一是突出师范教育,把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在主动适应我省民族地区彝汉双语教育事业所需要的,具备师范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扎根于民族教育一线的专业人才。二是突出民族文化与农业实用技术的教育,注重实践应用能力人才的培养。三是跨文化多语种(彝、汉、英)同步教育,注重多语能力人才的培养。

  3.办学条件完善。近六年来,投入专业建设经费500余万元。其中文献图书80余万元,实验设备330多万元,质量工程60万元,其他30万元。建有彝语言教学实验室1个、彝汉英同声传译室1个、彝汉双语多功能多媒体教室9间,同时建有共享实验室6个,建立了7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能够满足正常教学要求。本专业建有国内先进的彝语言文学地方文献资料室,拥有国内本专业领域最丰富的藏书,且配备了专职人员进行管理。本专业资料室加之图书馆该领域的藏书达5万多册。目前,本专业的办学条件在国内同类学校同专业中处于先进水平,也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4.课程建设显著。本专业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大力开展学科专业基础课整合和特色课程建设,在大力提升课程建设质量的同时,开发出一大批反映最新研究成就的彝语言文学课程,为中国特色的彝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本专业已建成《彝族民间文学概论》《现代彝语教程》《当代彝文文选》3门省级精品课程。其他课程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外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等多种优质教学资源。本专业十分重视教材建设,把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地固化在教学内容之中。汉语教材全部选用“十一五规划”等国家优秀教材。彝语教材全部选用由教育部委托我院主持编写的彝语文系列教材,该系列教材共计16部,已出版《大学彝语文》《现代彝语教程》《当代彝文文选教程》等10部 ,其中大部分已被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学院、楚雄师范学院等选用,并受到好评。

  5.教改思路清晰。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加大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承担了省级以上教改项目20余项,建立了彝区顶岗支教的“6+1+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完成各级教研项目13项,教材10种、发表教学论文120多篇,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13项。

  6.科研促进教学。针对西南彝区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重点对彝语言文学、民族教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项目进行研究。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二十多项,发表论文3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 余部,获国家、省级科研成果奖14项。在彝族母语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之中,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7.质量声誉良好。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参与教师科学研究、学生自立科研项目、顶岗支教实习及职业技能综合训练,培养了学生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毕业生就业面向“特岗”教师、“一村一名大学生”、国家公务员、省委组织部选调生、硕士研究生及省内外各县市中小学教师招考等,主要分布在民族教育、管理、文化事业、科技推广。近三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2%以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08年被评为西昌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上一篇:
下一篇:




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

邮编:615000

网站维护:西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招生咨询:(0834)2580038、2580029

蜀 ICP 备05008540号   川公网安备 51340102000022号 版权所有(c)西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