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原教学进程(2018.08)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16日     作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字体: 浏览次数:

分享到

西昌学院课程教学进程计划2018教材

课程教学学年与学期

2018/2019学年第1学期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教学班(或专业年级)名称

全校本科各专业

课程学时

48

课程学分

3.0

承担课程老师

拟定者:杨永清

计划拟定时间

2018.06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

分院院长审核签字

序号

教学章节名称

具体教学内容摘要

学时

作业、思考与讨论

备注

说明:红字部分为2018版新教材修订后新增或提法变化部分

说明:红字部分是针对2018版新教材修订后新增或提法变化部分设计问题

1

导论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3.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4.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3

1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5.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1.物质及其存在形态;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3

1.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2. 物质决定意识的辩证关系?

3. 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4.怎样理解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5.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3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2.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3.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4.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3

1.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与基本规

2.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说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3.如何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解读社、资两种社会形态的存在?

4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2.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3.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3

1.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2.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 ★新时代“创新思维能力”的作用与地位?

5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1.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2.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1.为新增;2.3标题提法变化

3

1.如何理解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观点

2. ★如何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3.如何把握人对客观世界的关系

6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3

1.运用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说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

2.真理与价值辩证关系及其对我们启示

7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 ★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3

1.如何理解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

2.★如何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3.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8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及其规律;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3

1.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谈谈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和意义

2.为什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 ★运用相关原理谈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9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

1. ★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 ★结合我国诸如“高铁”等科学技术重大创新谈谈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用?

10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2

1. ★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说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

2.“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11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 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

1.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2.价值规律及其作用;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3

1.为什么“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试述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12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2.劳动力成为商品化与货币转化为资本;3.资本主义所有制;4.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5.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3

1.为什么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2.如何看待“在信息社会里,知识价值论应当取代劳动价值论”?

3.如何看待“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13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2

有人认为,资本主义民主是囿于“钱主”的民主,谜于“游戏”的民主,止于“选举”的民主。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为什么?(或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

14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 ★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2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3.为什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3.怎样理解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

15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第二节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点;

2.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2

1.如何评价“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

2.怎样认识“全球化就是美国化”?

3.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6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2

1.为什么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17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节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2.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4. ★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1

1.★如何认识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程?

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18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1.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

2. ★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1

1.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2.★结合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谈谈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19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三节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1.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3. ★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

1

★结合实际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贡献

20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第一节  ★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

1.★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21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第二节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

1

如何看待考茨基的社会主义“早产论”?

22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第三节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1.★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

2.★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1

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区别和联系?

说明:1、所有独立设置的课程均应拟定课程教学进程计划

2、原则上每教学内容摘要的学时安排不超过3学时。

3、本进程计划采用双面打印一式二份一份作为教师教学过程遵循的依据(课程考试结束后由教师装入试卷档案材料袋内),一份在课前交所在教学部门备案

上一篇:
下一篇:

打印本页 关闭



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

邮箱:sxzzll@xcc.edu.cn

邮编:615000

网站维护:西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管理员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