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院要闻

《凉山日报》系列报道(一)西昌学院:扎根凉山 培育彝区“四得”人才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0日     作者:系统管理员     字体:  浏览次数:

分享到

西昌学院:扎根凉山  培育彝区“四得”人才

编者按》》》

  西昌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前身为1939年北洋大学工学院,后内迁至西昌创建的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距今已有近80年的办学历史。

  几经变迁,2003年教育部批准西昌农专、西昌师专、凉山大学、凉山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西昌学院。2010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5年被列为四川省首批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单位,2017年被列入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10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

  八十载春秋,八十载寒暑,她传道授业,培育栋梁,一路高歌嘹亮,弦歌不辍。八十年的深厚积淀,凝练出“明德,乐学,求实,至善”的铮铮训示,一代又一代的西院人秉承着这种精神,不断将学校事业推向一个又一个的新高潮。

  为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应用型本科学校建设,西昌学院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立并实践“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养”人才培养模式,力促学校发展,从今(17)日起,本报将连续5天推出“激活民族地区教育一泓水——来自西昌学院的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以该校立足凉山、面向四川、辐射西南,紧紧围绕我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提高教育服务能力,以高标准、严要求办好民族地区教育为重点,集中展示西昌学院近年来在教育教学、学生风采、科研工作、教育扶贫等各方面的工作发展。

  今日推出第一期,《西昌学院:扎根凉山 培育彝区“四得”人才》。

  人才是现代社会竞争与发展的重要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凉山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高校,西昌学院扎根凉山艰难办学80年,始终坚持需求为导向、服务为根本,形成“应用性、地方性、民族性”办学特色。针对凉山人才匮乏、流失严重的现实,结合学校应用型转型,探索实践出一条既能在知识、能力层面满足凉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能无私奉献、吃苦耐劳、扎根凉山的人才培养路径。

  西昌学院先后建立了“本科学历(学位)+职业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1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民族地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以培养服务凉山彝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人才为目标,通过思想教育、专业教学、社会实践三个育人体系,培养思想品德好、民族情怀深、服务意识浓、知识能力实、适应能力强,服务凉山彝区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办学实际和生源情况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支持和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将“扎根凉山,敬业奉献”的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服务基层、服务一线。

  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至毕业前“最后一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一以贯之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学前学后+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学生思想品格、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

  以“榜样示范、切身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先进典型、了解州情民情,培养学生甘于奉献、乐于付出的为民之心。

  针对生源中凉山民族学生多、农村学生多、贫困学生多等特点,开展“两帮扶三优先”全程教育管理服务,引导学生面向基层、面向一线就业创业。

  将民族团结、民族文化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将求学问道与服务社会相统一,搭建服务凉山精准脱贫的特色实践平台,强化民族情感,锤炼意志品质,提升适应能力,促进其扎根凉山,服务基层。

  作为民族地区高校,学校始终将民族团结教育摆在重要位置,积极开展民族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创建,构建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着力开展“三化”教育。通过“三化”教育在校园内营造民族团结和民族友爱的和谐气氛,引导各族学生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增强广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凉山民族地区条件艰苦,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学校广泛开展“三进一培训”,强化学生多方面的适应能力。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近年来,学校开展了顶岗支教、禁毒防艾和科技扶贫等特色化实践活动,增进了学生和彝区群众的情感,增强了大学生服务彝区群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坚持“专业设置的地方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对接彝区、岗位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强化实践能力、开展“彝汉双语”教学,致力于提升学生“用得上”的知识和能力。

  通过全方位的调研了解地方需求,召开人才培养社会评价座谈会等形式,着力地方性专业设置,针对性开展“订单式”行业培养。

  通过“本土化的课程设置”和“双语”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彝语交流的能力。

  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探索“学期制”“全程递进”等实践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建立覆盖学校各学科专业稳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平台体系,实现学生技术技能与生产实际和岗位的无缝对接。

  西昌学院通过对接地方需求、强化实践育人和思想品德教育等措施,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勇于担当、务实奉献、知行合一、维护民族团结行动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真挚、适应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过硬、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深受基层和用人单位好评。

  学校立足凉山,突出实践应用,注重本土教学资源开发和“双语能力”的训练,培养的人才凸显“应用性、地方性、民族性”办学特色,适应凉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自觉把人才培养过程与服务地方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综合素质,培养的学生具有“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奉献精神,以及“吃得苦、受得累、舍得干”的敬业精神。

  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精准扶贫等社会实践活动,引领青年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社情国情,树立家国情怀,培养责任意识、担当精神,陶冶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了深厚的民族情感,扎根基层、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意识不断提高。

  自建院以来,西昌学院已为地方培养、培训近20万各类人才,他们积极投身于四川彝区脱贫奔康和经济社会建设事业,成为民族地区“永久牌”人才,为凉山民族团结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奔康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凉山脱贫奔康和永续发展服务是西昌学院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践行“新思想”、聚焦“新矛盾”、对标“新要求”、瞄准“新目标”,努力培养更有高度、更有温度、更有宽度、更有深度的“四得”人才。

                                                             文/图 杜正聪 陈小虎

请点击原文链接查看

content_33152.htm

上一篇:
下一篇:

打印本页 关闭



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

邮编:615000

网站维护:西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管理员信箱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蜀 ICP 备05008540号 川公网安备 51340102000022号 版权所有(c)西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