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彝族文化研究中心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正文

2023全国彝族音乐文化论坛即音乐展演学术会议在西昌举行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7日     来源:     字体:      浏览次数:

分享到

  

  

  2023年11月17-19日,“2023全国彝族音乐文化论坛曁音乐展演学术会议”在西昌举行。本次论坛由西昌学院主办,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西昌学院科技处承办,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民族团结发展研究中心协办。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云南艺术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红河学院、西昌学院等30余所高校和10余个县市彝学会及社会团体120多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西昌学院党委常委、宣传部统战部部长沈良杰教授、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原主任杨晓忠教授、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凉山州音乐家协会主席吴永波先生及全国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彝族流行音乐组合——山鹰组合原创音乐人吉克曲布先生等分别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会议由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沙马打各教授主持。

  大会首先由西昌学院党委常委、宣传部统战部部长沈良杰教授致辞。在开幕式致辞中,沈良杰部长简要介绍了近年来西昌学院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高度肯定了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在彝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影响,对中心硬件及软件建设、科研团队的打造等方面所作的努力给予了肯定,并对历年来中心举办全国性乃至国际学术会议的能力和成效给予的高度赞赏。她说,本次彝族音乐文化研讨会的举办是继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更是推进彝族音乐理论研究的必要途径。

  四川音乐学院杨晓忠教授在讲话中说,近年来,彝族音乐领域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和成果,可以看到彝族音乐人的赤子之心和为民情怀。当下我们更应坚持守正创新,展现责任担当,做真善美的追求者。他指出,音乐创作应始终扎根于民族民间音乐,并在此基础上兼收并蓄实现民族与世界、传统与当代之间的平衡与坚固。此外,还需推进民间艺人与专业艺术工作者在音乐创作、研究人员之间的广泛合作,实现雅俗结合,以展示当代中国音乐创作中的民族身份建构与民族音乐塑造和民族音乐文化生生不息的发展潜力。

  

  吴永波先生在其致辞中说,彝族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承载着彝族人民的历史、文化、情感和智慧。它不仅是我们了解和传承彝族文化的有效途径,更是我们弘扬中华文化、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彝族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正逐渐走向世界舞台,成为中华文化在国际间交流的重要载体。希望通过彝族音乐研讨会这样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彝族音乐,通过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彝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音乐与民族文化的融合、音乐创作与创新等重要议题,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推动民族音乐的创新。

  

  彝族音乐人吉克曲布先生在致辞中表达了他对新媒体时代彝族音乐人所面临的生存状况和彝族音乐传承的担忧。他认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民族文化就是保护中华文化,彝族音乐的发展不仅需要专业研究人士的推动,还需要民间人士的继承和发扬,增进交流、加强多领域的合作,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彝族音乐精品。

  研讨会现场发言交流共分为三场。首场交流由四川音乐学院杨晓忠教授主持、评议,第二场由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王明贵教授主持,第三场则由红河学院龙倮贵教授主持,共48位来自各高校、研究机构及彝学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发言。

 

       四川音乐学院扈滨教授发表了题为《作曲家眼中的彝族音乐:创作策略与文化意识的反思》的发言,对作曲家在融合彝族音乐元素进行创作时所采用的策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识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作曲家们在创作中都积极地探索了彝族音乐的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体现了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和创新,其作品不仅为彝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当代音乐创作中的民族化和前沿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西昌学院艺术学院俄木沙马副教授在其《彝族北部方言区说唱“经卷”的音乐属性研究》的发言中认为,说唱艺术在彝族文化传承、发展和演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彝族口传音乐艺术的基本形式,因而采用了音乐人类学的视角,从彝族说唱艺术的本体特点和视角出发,对彝族说唱的基本方法、内容和要求进行了简要梳理,进而为彝族说唱的音乐属性研究作了积极的铺垫。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王明贵教授发表了题为《“洒岔”:黔西北汉族山歌与彝族曲谷互融创生新歌种的音乐人类学研究》的发言。王教授基于长期以来其对黔西北地区彝族新歌歌种的关注,认为“洒岔”是汉族“山歌”与彝族“曲谷”融合创生而成的一种彝族民歌新歌种,并从音乐人类学视角对“洒岔”的起源、发展与生成进行了深入调查与研究,对照文化涵化与濡化理论发现,认为涵化并濡化在“洒岔”生成中体现为同时并进的创新过程。

  云南艺术学院苏毅苗教授委托其学生代为发表了《花腰彝音乐文化中的时空与声音观》的研究成果。其研究从花腰彝音乐文化中时间与空间的纵横角度出发,以毕摩唱念观为基础,探究了在花腰彝祭竜仪式中自成体系的对音乐的认知标准,以学者研究观、普通听众观等作为花腰彝认知标准的参照,对花腰彝音乐文化中的时空与声音观进行了剖析。

  四川音乐学院杜梦苏研究员则通过大量的文献收集与整理、田野走访与调查对四川彝族传统音乐资源调查与整理,包括文献成果、非遗项目、研究评述等,系统调查了四川彝族传统音乐资源分布状况。

 

       红河学院龙倮贵教授聚焦红河彝族毕摩音乐文化,通过深入实地调查获悉丰富、详实、鲜活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客观阐述了红河彝族毕摩从事职能活动中其音乐演唱的场域、形式、内容、服装、道具的同时,探讨分析了彝族毕摩音乐演唱

的动律与特点及其文化功能。红河学院人文学院的李金发研究员从文化自信的视角对凉山彝族流行音乐文化发展状况进行了探析,认为凉山彝族流行音乐文化的发展是中国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力证据,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案例。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的李珊副教授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入手,在此语境下探索彝族传统乐器的传承和保护问题,她在长期的调研和关注中,对马布乐器的改良和马布音乐的创新两个方面提出建议,希望马布与时俱进,融入中国当代音乐的发展洪流,发挥其文化价值,成为新时代彝族文化的新名片。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戚金惠亦通过文献整理以及对云南丽江、楚雄及四川凉山10个县市14名民间艺人制作乐器的田野考察,基本形成了对马布的称谓、形制、制作工艺、音响特性等方面的认识。

       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杰觉伊泓博士在其发言中认为,彝族音乐至今尚无明确的概念,为了在音乐领域的学术交流方便,需要进一步明确彝族音乐概念,进而他从外观和内观的方法,纵横通览彝族音乐的经纬,尝试性地对彝族音乐给予定义,观察不同领域展现音乐景观,发现彝族音乐景观的五光十色、绚丽多彩,具有重要的观赏和研究价值。彝族文化研究中心邱金华博士则对凉山彝族音乐歌词文本叙事模式进行了深度考察,运用个人现代性的特征来检视凉山彝族日常生活中的音乐歌词叙事文本,认为凉山彝族在现代性转型中经历的具有代表性的阶段,进而从梳理凉山彝族音乐歌词叙事文本来透视凉山彝族现代性转型,并探讨新时代如何在边远民族地区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

  红河学院的费晓辉副教授在其发言中,从实地调查所获资料入手对红河彝族民间音乐文化种类及特点和文化功能进行了分析,并对红河彝族民间各音乐文化主要流传地区、唱词构架和音乐结构及演唱形式、旋律、节奏、技巧、方法、风格等作了描述,认为红河彝族民间音乐具有反映彝族社会历史精髓、民族性和地域性、社会生活风貌等特点,也具有丰富和传承传统节庆、社交与恋俗、婚丧等文化功能。云南峨山县民族文化研究所李锦辉所长对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峨山彝族花鼓舞的内涵、外延及社会意义进行了概述,认为彝族花鼓舞从一种传统的葬礼舞蹈变为一种地方大众娱乐文化和社会资源,在这一过程中,其封闭性、局限性被打破,祭祀性减弱,开放性、文化性和社会性得到增强。在新时代,花鼓舞促进了峨山彝区的乡村振兴。

      此外,尚有多名学者对各自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发言。西南民族大学的文翠老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彝族传统民间音乐价值进行了探讨;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王高升老师对贵州水城海坪村红彝支系婚嫁古歌的调查进行了简要描述;四川音乐学院的王丹教授则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凉山彝族歌舞都吙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汇报;红河学院的平慧对红河彝族民间乐器类别和曲目及其文化内涵和功能进行了评述;西南民族大学的龙永对黔西北地区彝族民间音乐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进行了阐述;四川音乐学院的董科对金沙江流域彝族打跳歌舞活态传承路径进行了探析;绿春县高级中学李德元老师则对绿春彝族民歌种类、社会功能及其产业化发展策略进行了思考;凉山州喜德中学的翁姑木衣老师从彝族音乐传承的角度提出了彝族音乐走进校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吉史木支则以其扎诺乐团为例提出了彝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论坛上亦有多位来自国内高校的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与了讨论,其研究亦较为深入。哈尔滨音乐学院的董桓博士对城镇化背景下凉山彝族音乐的流行化现状进行了分析;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许贝亦对大凉山彝族传统民歌在原创音乐中的承袭与重构进行了解读。此外,尚有来自中国音乐学院、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在读研究生参与讨论,现场气氛甚是热烈。

        11月19日早上10点半,论坛顺利闭幕。凉山州文联副主席、西昌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俄木沙马作学术总结。他说,2023全国音乐文化研讨会共计收到63篇论文,内容涉及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音乐文化艺术、乐器理论等不同类型。本次论坛旨在利用新研究范式,在汲取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音乐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彝族民间音乐材料和彝族文化中音乐感悟与认知的基本规律为核心,对彝族音乐理论、彝族民歌、彝族乐器、彝族音乐文学、彝族歌舞音乐、彝族仪式音乐、彝族音乐创新创作方法进行了深刻、全面的梳理和研究,为探索和建构新时代“彝族音乐理论体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通过与会专家、学者认真、激烈探讨,增强了彝族音乐文化理论的研究水平,达到了既定的目标和任务,形成了彝族音乐理论研究的新共识,即:其一,不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加强调研和规范引导音乐工作者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其二,要创新、创优音乐艺术研究工作,增强文艺理论研究和服务水平,开展大中小学校音乐艺术讲堂,开展音乐艺术的服务工作;其三,要服务中心大局、谱写时代新篇章,用深厚的感情和铿锵的语句讲好彝区的音乐文化故事,让优秀的音乐作品激发奋进力量、展示彝区新形象;其四,要常怀赤城之心、厚植为民情怀,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彝族音乐艺术植根于沃土、永远为人民绽放;其五,要坚持守正创新、展现责任担当,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用精湛的艺术和高尚的情操引领社会风尚;其六,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夯实彝族音乐理论基础,加强彝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俄木沙马副教授讲到,积极推进彝族音乐理论的发展,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出一批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有利于更好的为各族人民群众服务。他希望彝族音乐工作者和学者们能够不断创新,以高度的文化使命感和责任感,扎扎实实抓好各民族音乐艺术的继承、弘扬和发展工作,为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议结束后,彝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沙马打各教授带领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彝族文化主题展厅并亲自讲解,为本次论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打印本页 关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