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语言文化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生活 > 学院新闻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与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举行专业建设交流会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12日     作者:彝语言文化学院     字体: 浏览次数:

分享到

    2017年6月11日,由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与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共同举办的专业建设交流会在彝语言文化学院会议室举行。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院长刘劲荣、副院长赵岩社、彝语教研室主任周德才、藏语教研室主任阿错、龙珊教授、佤语教研室主任赵秀兰、壮语教研室主任韦名应、编辑出版教研室主任郭瑞佳,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院长何刚教授、办公室主任孙子呷呷教授、理科教研室主任、民族团结与发展中心负责人阿牛木支教授、教务科科长邓明英老师、团委负责人阿力非日老师、沙马阿木老师参与了本次研讨会。本次会议由何刚院长主持。

本次会议就双方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科研情况、招生就业情况、研究生培养等事宜以及其它相关事项进行了深入讨论。

    何刚院长首先对刘院长一行来我院传经送宝表示热烈欢迎,他从五个方面全面介绍了彝语言文化学院的专业建设情况。一、专业建设。彝语言文化学院自1988年建立彝文系以来,不断进行专业的改革和拓展,按照“学科融合,注重应用,彝汉并举”的办学思路,围绕“立足凉山,服务四川,面向西南”的服务定位,以彝语言文字为载体,稳固师范教育,逐步拓展民族文化,基层管理,应用科技等跨学科教育。着力打造彝语言文化品牌专业的同时,“滚动式、小批量、跨学科”招收培养地方社会急需的理工农管等彝汉双语应用技术类专业,培养复合型少数民族人才。二、师资队伍。我院除专兼职教师外,聘请校内外优秀骨干教师担任我院专业课程。三、课程建设。我院已建设3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院级精品课程,在编写经费有保障的情况下鼓励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在课程改革方面,我们强调理论够用、突出实践,增加学生实践课程学时比例,并积极开展彝族传统文化传习班、彝文识字等第三课堂。四、科学研究。依托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西昌学院“民族团结与发展研究中心”,利用得天独厚的凉山人文文化资源,开展彝族语言文化,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民族教育与社区经济等领域的研究。五、质量声誉。我院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坚持强化专业学生应用型实践技能训练,体现出“多学科应用型”特色。在国家各种好政策的支持下,通过专业对接等方式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因此毕业生就业率较高。最后,何院长代表彝语言文化学院全体师生,感谢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此次到西昌学院来加强双方的交流,同时希望今后在科学研究和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方面加强合作。

    刘劲荣院长简单介绍了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的办学情况。一、专业情况。民族文化学院现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本科专业下设有12个语种,3个硕士点,1个博士点,在校本科和研究生共计1300名。二、学科建设方面,重点建设几个平台和语言重点实验室,包括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训基地、民族语言重点实验室、语言文化资源库、民族文字图书资料室等。三、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的办学模式下,也在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的模式,前几年实行“学校+政府”的模式,按照语种与各民族自治州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根据地方需要招生,该模式不断推广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近几年遇到生源少和就业率不高等问题,因此急需创新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学院提出了“民语+汉语+外语”“专业+语种”等模式,并在进一步探讨和论证中。刘院长表示,处于转型期的民族文化学院,机遇与挑战并存,彝语言文化学院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给予了他们很大的帮助和启发,并希望今后双方能共同努力,优势互补,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能更进一步地交流与合作。其他参会人员也就两个学院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问题纷纷发表了自己看法,加深了两个学院的交流,为今后进一步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彝语言文化学院

2017年6月12日

上一篇:
下一篇:

打印本页 关闭



地址:西昌市海滨中路24号西昌学院(南)

联系电话:0834-3958508

邮箱:yyywh@xcc.edu.cn

邮编:615000

网站维护:西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管理员信箱

传真:0834-3958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