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语言文化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生活 > 学院新闻

我院学生阿库浪金荣获第五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铜奖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06日     作者:彝语言文化学院     字体: 浏览次数:

分享到

 

    2016年9月25日,第五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在深圳落下帷幕,经过项目申报、社创种子MOOC培训及考核、百强项目入围资格评审、腾讯乐捐网络筹款、项目晋级专家评审等环节,彝语言文化学院2014级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阿库浪金提出的“大凉山瓦曲村农场化综合开发”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铜奖。


                                         第五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


    大赛由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组委会主办(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广东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和中国慈善联合会),作为一个国家级、开放性的公益创投平台,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国际化的年度慈善盛会。


    大赛每年举办一次,本届大赛以“社会创新,助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紧绕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旨在为社会公益创新创业功目提供平台式的支持,通过竞赛遴选优秀社会问题解决方案,传播先进的项目运作模式和理念,汇聚多元化公益创投资金,推动跨界力量参与社会创新行动。



    参赛规模


    今年第五届大赛从5月18日启动,在3个月的赛程中,得到来自媒体界、公益界、投资圈、创业圈的高度关注,共计收到参赛项目1128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台地区均有参与,项目涉及了消除贫困、优质教育、生态环境、城乡发展等联合国提出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不乏磨房百公里、捡回珍珠计划、幸福银行、抗癌公社、声活APP等国内知名的社会创新项目。


    据统计,本届大赛超过50%的项目由青年公益创业团队和大学生社团提出,参与高校200所(含356个申报主体),其中不乏985、211高校及港澳台地区高校的身影,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大学、中原大学等高校均有参与。通过大赛平台的支持及传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青年群体关注慈善公益事业,选择公益创新创业之路。



    大凉山瓦曲村农场化综合开发


    项目旨在改变传统的家庭农耕模式,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整合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大凉山瓦曲村打造一个种植+养殖+度假+彝文化等多位一体山区彝族特色农场,通过机械化耕作、农产品种植与销售、民俗体验、种植体验、康养度假、申请承办山地徒步比赛、彝族口头文学传习、剪羊毛节、农场开发论坛等活动拓宽农场发展方向,建立村落化农场经济。



    项目可增加瓦曲村群众经济收入,解决当地部分彝族同胞就业问题,保护与传承彝族传统文化。运用“互联网+”营销创新农场旅游开发与农产品销售,探索出瓦曲村彝族群众脱贫致富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发展模式,创新日趋弱化的彝族传统民俗保护与民俗商业价值的平衡,探索出一套可学习借鉴的在瓦曲村建设开发彝族特色农场模式。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四个方面有机协调,该项目拟在实施地大凉山瓦曲村探索彝族群众脱贫致富、彝区乡村社会建设、区域自然环境的健康发展、彝族文化的保护与建设等问题,完成一套协调的、可促进瓦曲村持久发展的彝族农村建设方案。项目的实施,可解决除当地群众贫困问题、增强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保护、保护与发展当地彝族传统文化、促进彝族新型乡村社会构建的探索,促进瓦曲村可持续协调发展,创新彝区乡村自我调控。



    我们在此感谢老师、同学对于公益项目的关注和支持,也对获奖同学的辛苦付出致敬。比赛永远不是终点,无论得奖与否,我们都会更加努力地去完善项目,为了社会的美好多做有益的调查与思考,给彝区乡村带来更多积极、可持续的改变。



彝语言文化学院宣传部
2016年10月6日
上一篇:
下一篇:

打印本页 关闭



地址:西昌市海滨中路24号西昌学院(南)

联系电话:0834-3958508

邮箱:yyywh@xcc.edu.cn

邮编:615000

网站维护:西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管理员信箱

传真:0834-3958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