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7日下午2时30分,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在南校区主教楼1101教室举行彝语言文化学院师生作品专刊《凉山文学》(彝文版)发行仪式,参加本次彝文作品发行仪式的领导有凉山州文联原副主席、现语委主任吉瓦盘加先生,凉山州文联纪检书记吉则利布先生,凉山州文联彝文版主编阿西日坡先生等一行5人,以及彝语言文化学院党总支沙马打各书记、学院院长何刚教授等领导。

彝族先民们很早就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文字,随着它的产生和应用,也就出现了彝文书籍,彝文书籍最初是用树木、骨头、竹筒、布帛和兽皮撰写,并用这种古老的的文字记载了大量的文献典为后人研究彝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历史上曾有专门的彝文学校,有毕摩资格考试制度等。
古人云:文以载道。语言本身是一种工具,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承载体,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发扬民族文化有极强的凝聚作用。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是一个民族领域的概念,反映的是个人或民族成员对本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我们每个人都要重视自己的语言文字,热爱自己的语言文字,不仅是使语言文字得到良好传承的需要,也是个人建构各种知识平台的重要保证。所以我们要学习好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好自己的语言文字, 要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这个民族文化的根。
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的承载体,它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发扬民族文化有极强的凝聚作用。同时它又涵养着一个民族的风土民情,体现着一个民族川流不息、丰富多彩的生活。”
我们要热爱自己的语言文字,热爱自己的民族,为民族的明天而不断努力奋斗。
彝语言文化学院宣传部撰稿
2011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