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昌学院彝文系建系2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彝文系主任 何刚教授
(二00九年十月六日)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各位系友、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风雨兼程二十载莘莘学子遍及千里彝乡,薪火相传二十年桃红李白更显索玛花开。在这硕果累累的美好时节,我们欢聚一堂,隆重纪念西昌学院彝文系建系二十周年。在这个庄严而欢乐的历史时刻,我谨代表西昌学院彝文系全体师生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真诚、热烈的欢迎!向二十年前为彝文系的创建呕心沥血的赵明先生表示深切的怀念!向二十年年来为彝文系的专业建设、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管理和学生工作作出贡献的各位前辈、各级 领导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战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历届系友表示诚挚的问候!
下面,我就彝文系的开办历史、基本现状,二十年来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对未来改革与发展的设想,作一简单的汇报。
西昌学院彝文系筹建于1988年,1989年正式成立。在二十年的办学历程中,一直坚持秉承文明立根基,开拓创新求发展为理念,坚持以生为本、以师强系为方针,坚持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为己任,努力构建巩固彝族母语、强化彝汉双语、拓展彝英汉三语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经过20年的艰苦创业,如今已培养毕业1400余名合格的彝汉双语各类人才,为我国西南民族地区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专业建设不断拓展
根据四川省彝族地区基础教育对彝汉双语师资的迫切需要。1989年彝文系在川内彝族聚居、杂居地区招收了首届专科彝语言文学班。1992年起在每年保证一个彝语言文学班的基础上,理科数理化生实行“滚动式”设置专业招生,此举回来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赞扬和肯定。2001年率先开创性地设置英语教育方向。同时,将专业名称更名为彝汉双语教育,下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方向。2004年组建西昌学院时归口管理原凉山大学彝族文化资源管理专业,生源覆盖云、贵、川及重庆市。与此同时,成功申办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本科,面向川、滇招生。2006年专科专业名称再次更名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下设各方向群。2008年增设行政管理本科和“一类模式”专科文科。2009年增设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和“一类模式”专科理科。至今彝文系已经拥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行政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3个本科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6个专科方向群,在校学生从1989年的30名彝族学生发展到2009年的彝、汉、藏、蒙、朝鲜五个民族在内的828人。其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2008年被评为四川省本科高校特色专业。这是目前西昌学院正式批准的两个省级特色专业之一。
二、教师队伍不断成长
彝文系各专业教学队伍主要由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两个部分组成。专任教师(包括具备彝汉双语能力和彝英汉三语能力的教师)主要担任基础课教学任务。由于各专业都实行双语教学,所以选择性地在院内聘请中文系、数理系、外语系、生化系优秀骨干教师担任汉语和英语专业主干课教学任务。目前专任教师有3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6人,讲师及助教12人;学历结构为博士2人,硕士14人,在读硕士6人,本科8人,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比例为全院前列。专任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四川省劳动模范、省优秀教师、省十佳青年教师各1人,四川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获得者1人,凉山州学术带头人和拔尖人才3人,西昌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学术带头人各2人,学院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及优秀骨干教师8人。2005年,经四川省人事厅批准西昌学院彝文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被授予副教授(副研究员)职称资格评议权,更进一步为今后队伍建设打下了良好地基础。
三、教学改革趁势而上
彝文系2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段改革创新的历程,在教学改革中,紧紧围绕“以市场为导向,以师范为基础,以双语为特色,以素质为宗旨,以发展为目标”的思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研究型人才为辅助、复合型人才为目的。确立了“一立足两拓展”的办学目标定位即立足民族教育,拓展民族文化研究与管理人才,拓展地方行政管理人才。在培养方案中,对学生熟练掌握彝语言文学的部分,加大汉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的比例;针对学生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学的部分,加大彝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的比例。推行“导师制”,为今后给各高等院校输送研究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利用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和特有的人文环境加强实践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民族教育、行政管理、文化艺术研究、新闻出版等方面的人才。
四、教研成果初显硕果
彝文系历来要求教师作到“上台授课,入室研究”、“一年站稳讲台,两年站好讲台,三、五年出好成果”的良好作风,坚持以科研促教学的原则;鼓励学生走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田野相结合的路子。经过师生的不断创新和不懈努力,如今,彝文系师生在科研上取得了较好地成绩:专职教师主持省级科研项目18项,院级科研项目9项,主研国家级项目3项。先后出版专(译)著16部,教材20部,公开发表教学和科研论文500多篇,建成省级精品课程3门、院级精品课程2门。科研成果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1项,全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评论奖1项,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四川省民族类科研成果优秀专著奖、四川巴蜀文艺奖、四川省文学奖及四川彝族文化“支格阿鲁奖”等6项。学生主持院级科研项目3项,获四川省大学生校外科技创作大赛优秀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文学作品106篇。
五、学生就业稳步前行
学生就业,不仅是学校的大事,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家长所关心的切实问题。学生就业趋向的好坏也是检验专业学科成败的标准之一。由于彝文系学生大都是来自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现代社会就业技能对学生来说是“零”,对彝文系来说也是从“零”开始。因此,把学生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开创性设置“申论”“行政能力测试”“考研辅导”“公务员基础知识”“面试技巧”等课程。瞄准“专升本”、“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三支一扶”、国家公务员、省委组织部选调生、硕士研究生及州内外各县市中小学教师招考等开展针对性教育和模拟实训。通过努力,如今,有的同学因成绩优秀而考取了研究生,有的同学因政绩突出而走上了重要的行政岗位,更有无数同学战斗在民族教育第一线,执着的奉献着青春和力量。近几年来,学生就业情况良好,特别是2008年彝文系被评为西昌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年度“先进集体”,这是来之不易的。
六、未来发展任重道远
二十年来,西昌学院彝文系在发展的历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以说,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建设水平、教学管理、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已达到中上水平,形成了高校民族师范教育中具有影响的阵地。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还有许多不足。如专业门类和专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生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和教学能力还需要进一步锻打,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向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学术交流和社会活动还要需进一步加强;就业观念和认识理念还需进一步转变;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特色优势和精品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树立。因此,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只有上下齐心,坚持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姿态、进取的状态、,迎难而上,止于致善,努力把西昌学院彝文系建成四川民族教育的明珠、西南民族人才的摇篮、全国彝学研究的重阵。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系友们:
传古博今彝文系,二十春秋育英才。二十年风雨,二十年成长。二十年系庆,二十年辉煌。正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帮助,二十年来,我们肩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职责,为边远民族地区培养了“下得去、留得住、吃得苦、干得好”的各类合格的双语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我们的力量。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二十年时光弹指一挥间。回眸历史,几经艰难,彝文系人风雨兼程,不懈努力,换来今天的春华秋实;展望未来,满怀信心,彝文系人励精图治,开拓创新,跨步迈向美好的明天。
我们热切期待着再创辉煌的那一天!
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着再创辉煌的 那一天!
谢谢大家。
2009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本科班 沙学兰
(二00九年十月六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敬爱的老师、到会的各位师兄师姐们、同学们: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彝文系在校的800多名莘莘学子对你们的到来表示最真诚的感谢!在彝族年到来之际,在西昌学院这个大家庭中迎来了20岁的生日。回顾西昌学院历史,彝文系成长的脚步轻快而又稳健,如今已成为桃李满天下,闻名省内外的彝学研究主阵地和培养彝族青年人才的摇篮。
今天,作为彝文系一名普通的在校学生,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不但为自己所在的学校感到骄傲,更为我们的民族而自豪。西昌学院彝文系——一个灵魂与精神的家园,在巍巍的泸山脚下,伴着邛海的碧波,彝文系的学生聆听老师的教诲,努力为明天而奋斗!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作为在校学生,我们的目标是掌握各种知识,在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同时重视科学知识,立志于作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接班人,在社会实践中积极探索、勇于开拓、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回顾过去,我们心潮涌动,志比鲲鹏,展望未来,我们秉承校训,开创新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坚信,拥有着光荣历史与传统的彝文系会在西昌学院今后的发展中留下最光辉的一页,而我们作为南校区中年轻的一员,一定会在这片热土上编织我们最美丽的梦想,演奏出最辉煌、最绚丽的青春之歌。
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身体健康,孜莫格尼!也祝西昌学院不断发展壮大,祝彝文系明天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