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7日 作者:彝语言文化学院 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田野履痕里
青春答卷成
以实践丈量乡土的“星光”
这个暑假
当蝉鸣响彻田野
一群来自西昌学院
社会工作专业的青年学子
怀揣专业理想,走出象牙塔
奔赴广袤的乡土中国
他们荣幸地加入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起的
“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
这一全国范围内大型连续性抽样调查项目
在真实的社会土壤中
完成了一场知识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成长淬炼
本期我们走进
西昌学院社会工作专业CSS调查队
看他们如何把初入田野的生涩
变成这个夏天丈量乡土的“星光”!

从理论到田野:专业领航,赋予前行底气
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作为一项全国性、连续性的大型社会调查,系统记录着中国社会在就业、家庭、生活及民众态度等方面的深刻变迁,是理解当代中国不可或缺的社会镜鉴。能够参与其中,对同学们而言,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
8月8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李炜研究员及其团队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经历了系统性的调研培训,完成了从理论知识到访谈话术、操作规范的全方位技能储备。学校高度重视此次国家级实践机会,将其视为深化“实践育人”理念、检验专业教学成果的重要平台。在学校的周密统筹与大力支持下,调研团队于8月13日正式启程,奔赴调查一线。



淬炼始于乡土:专业价值,在挑战中熠熠 生辉
真正的课堂,在田野之中展开。初至焦家村,复杂的社区脉络与初入现场的陌生感,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考题。然而,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素养——倾听、共情、建立信任——成为了他们最有力的工具。
“一开始确实会紧张,也吃过闭门羹,”2023级社会工作专业的苦史地同学回忆道,“但当我们放下‘调查员’的身份,真正像做‘个案’一样去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担忧时,隔阂就慢慢消除了。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助人自助’不仅是理念,更是一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尊重与坚韧的实践智慧。”
一次次调整,一次次坚持。从焦家村到鹿马村、日嘎村,同学们愈发从容自信。他们将个案访谈的细腻、社区融入的智慧娴熟运用于问卷访问中,有效克服了方言沟通的障碍。
“在日嘎村访问一位彝族老阿妈时,虽然方言听起来很吃力,但我努力通过她的神态、手势和只言片语去理解,并用更慢的语速、更简单的话语重复问题,”2024级的敌日天约同学分享了她的感悟,“当她最终听懂并顺利完成访问,露出理解的微笑时,那种跨越语言障碍达成沟通的成就感,是课堂上无法获得的。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人在情境中’,专业价值感油然而生。”
最终,所有的奔波与汗水,都凝结为165份严谨翔实的问卷,而这165份问卷背后是7个村落和一个社区的绘图和核图、750份样本核户,最终叩问出的答卷。它们不仅是宝贵的研究数据,更记录着西昌学院学子深入基层、服务社会的专业足迹。



实践反哺成长:育人理念,结出丰硕成果
2023级社工伍尔阿作同学表示,“这次CSS调研,让我把《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本上的抽样、访谈、编码变成了肌肉记忆,”一位同学在实践总结中写道,“更重要的是,它让我触摸到了一个书本之外、无比真实而立体的中国。”
另一名2024级社工马卡阿加同学感慨道:“之前总觉得‘宏大叙事’离我们很远,但当我们亲手记录下每一个家庭的收支、每一位村民的期盼时,我意识到,我们正在为理解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贡献最基础、也最真实的一个个‘像素’。我们所有的努力,正是在为名为‘中国社会’的宏伟画卷,绘出清晰而坚实的一笔。”
这场与国家同行、与乡土共振的实践,正是西昌学院社会工作专业长期坚持“扎根基层、实践育人”培养模式的生动体现。该专业始终立足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区域特色,秉持“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致力于培养善于运用专业方法服务基层、促进社会公正的实务型人才。此次CSS之旅,无疑是这一育人理念结出的最美硕果。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热土,用专业倾听民声,在实践中完成了从青涩学子到具备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社会工作人才的华丽蜕变。


从理论课堂到田野现场
从陌生隔阂到信任联结
西昌学院社会工作专业CSS调查队
以脚步为笔、以专业为墨
在凉山的土地上写下了
“知行合一”的青春注脚
这份浸着汗水的问卷
是他们读懂中国的“钥匙”
更是青年一代
以实践回应时代的生动注脚
当青春与乡土同频
当专业与基层共振
成长便有了最扎实的模样!
END
信息来源|彝语言文化学院
编辑|倪婷婷
一审一校|高谐林
二审二校|何玲
三审三校|蔡昌艳

微信:xichanguniversity
微博:西昌学院官方微博
制作:西昌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投稿邮箱:xcxyxcb@163.com
西昌学院官方网址:http://www.xcc.edu.cn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