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年08月13日 作者:彝语言文化学院 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盐源学子三下乡:推广普通话 学习新思想
中国青年网盐源8月13日电( 通讯员伍金艳)学习新思想,争做新青年,学好普通话,彰显青年担当。
学习普通话的好处:普通话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需要。为响应国家号召,7月25日,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一语连心”推普志愿小组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来到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大河乡与当地居民进行普通话推广。此次活动的开展,很好的加强了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活动以朗读《唐诗三百首》、普通话宣讲会、走访调查的形式展开。农村的孩子学习普通话有一定的难度,一大原因就是受到家人的影响,因为家里父母多说方言,所以,孩子也就潜移默化,说普通话就多了股“方味儿”。但是,农村的孩子要想学好普通话,首要的是每天坚持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同时在说的时候注意发现自己的问题。发现自己的方言问题后,需要找到正确的训练方法,这可以请教老师,从而有针对性的加以训练。同时,每天应注意听一些普通话标准的人的发音,包括听广播和身边普通话说的好的同学。为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实践团队成员在前期进行了有序分工,道具组(包括购买笔记本、笔、定制衣服、彩旗、横幅),调研组各司其职,提前对当地进行实地考察,做好了调研准备。在关于开展此次活动的会议上,组织同学及老师多次强调了安全问题。实践团队于7月25日到达盐源县大河乡目的地,并且顺利开始了调研工作。通过初步走访当地居民,实践人员了解到了当地人基本的文化水平,并做了大概的规划,努力切合当地居民的需求,让调研进行的有条不紊。
(图为队员教读《普通话教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加甲 摄)
推广普通话,让心更近
7月25日早上,团队成员进入位于盐源县大河乡的小学校园内,组织当地居民进行了普通话的讲解,并对当地居民普通话掌握程度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多数居民多为农民,不会说普通话,因为他们觉得说普通话没有用,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普通话的客观需求日益迫切,推广普通话,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和商品交流,增进人员交流,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地多种植烤烟、苹果、花椒、玉米等经济作物,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电商行业的兴起,人们多在网上购物,所以要向顾客推荐商品,就需要用普通话,如果不会说普通话,就很难把自己的商品销售出去,很难得到可观的经济收入,所以,推普团队成员就以课堂教学模式向居民讲解《普通话教程》里的内容,帮助居民更好认识到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
(图为队员向当地居民讲解普通话。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明芳摄)
(图为团队成员向居民展示横幅。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加甲 摄)
(图为团队成员与大河乡小学的同学和居民们的合照交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明芳 摄)
学好普通话,彰显青年担当。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学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作为新一代青少年,要带头讲好普通话,讲好普通话能提高综合素质,陶冶爱国情操。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敢于担当、勇于奋斗,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建设者。此次团队普通话推广实践活动给成员更好的历练机会,使成员们更明确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通过一天的走访调研,队员们深入了解居民学习普通话概况,切身体会居民们不会说普通话的难处,团队成员深刻地体会到了,推广普通话的迫切。成员们深深感受到了村民们的热情。通过交流更深入了解农村人对普通话认识的匮乏,利用走访等形式来贴身感受农村经济发展还要在一定程度依赖普通话,使得成员们专业知识与实践经历相结合来制定宣传普通话的合理方案,团队成员推广普通话的斗志昂扬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