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6日 作者:动物科学学院 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2025年7月4日—5日,西昌学院猕猴桃技术服务团队一行10人在李小艳副教授和罗懿博士的带领下,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冕宁县等乡村果园开展“推广猕猴桃种植技术,增色大凉山水果产业”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出征前,团队成员围绕猕猴桃种植技术推广等核心任务展开反复研讨,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同时对安全注意事项制定应急预案,确保活动安全有序推进。
动科学子再赴乡村振兴之约
7月4日,团队来到西昌市有家家庭农场猕猴桃果园,对猕猴桃的生长情况进行评估指导。团队成员详细讲解了疏果原则与操作技巧,指导果树合理负载;指导枝条修剪,优化树体结构;指导应用团队潜心研制的膨果方案,为果实生长提供科学的营养支持。指导农场采用喷灌系统,精准控制水量与灌溉时间。在团队的精心指导中,在喜人“金果”的背景中,果农们难掩心中的激动。他们眼中闪烁着丰收的希望,让团员们愈发感觉自身责任重大。
团队还考察了前期指导农场实施的果园两侧种植高秆皇竹草防风方案。如今,皇竹草已然长成,减弱了大风对果园的侵袭,为农场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补水难题破解:科学灌溉焕生机
风害应对有方:防护改造保稳产
新问题浮现:授粉不当引果形困扰
7月5日,团队又来到冕宁县国宏猕猴桃种植家庭农场。在这饱受溃疡病之困的农场里,团员指导病枝清理、园区深度消毒,土壤调理修复。每一个环节都耐心讲解、现场示范,全心全意帮助果园尽快走出阴霾。经团队成员反复研讨,发现立式栽培技术会成为破局关键。后续团队将在此方面展开努力,力争为果农探索一条应对溃疡病这一“绿色瘟疫”的新路。
此次“三下乡”实践如同一把金钥匙,为青年学子打开了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大门。在泥土与果香交织的田间课堂里,他们将实验室的精密数据化作果园里的滴灌管线,把书本中的栽培理论转化为修剪枝条的精准力道,让青春在躬身实践中褪去青涩。田间实践的收获,不仅是专业知识的淬火成钢,更是家国情怀的根系深扎。未来,这群带着彝乡晨露与泥土温度的青年,将以更昂扬的姿态奔走在乡村振兴一线。这场与乡土的双向奔赴,终将在青春与产业的同频共振中,绽放出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振兴之光。
图:余九洲
文:黄睿
一审一校:李小艳
二审二校:郝桂英
三审三校:孙德刚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