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学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培养 > 质量工程

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应用型示范课程——畜牧生产学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11日     作者:动物科学学院     字体: 浏览次数:

分享到

  《畜牧生产学》课程于2008年评为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2015年评为四川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9年评为为四川省应用型示范课程。

  《畜牧生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址:http://jpkc.xcc.sc.cn/2007/xmsc/main.html

  《畜牧生产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在理论知识方面对畜禽育种的遗传学原理、畜禽的品种及品种分类、畜禽育种的基本技术及杂种优势的利用、畜禽受精与妊娠及其它繁殖技术、畜禽的饲养管理技术等进行全面掌握;在实践技能方面系统学习和掌握畜禽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的生产原理、生产技术和生产效果,并通过实践基地“顶岗实训”等形式,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和效益评价方法,提高某区域内畜牧资源科学配置和物质转换效率的目的。

  动物科学学院《畜牧生产学》于2008年申报并被确认为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2015年被立项为四川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近年来,在学校和分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课程组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严格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指标体系,结合畜牧生产实际和本课程的特点、课程队伍实际、学生反馈的意见以及课程的建设规划,从多个方面入手开展课程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根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相关要求,对上网的所有教学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完善,并按共享课程的要求,结合现代畜牧业发展和我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进程,重建了《畜牧生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对包括教学团队、课程介绍、课程性质、理论大纲、实验大纲、实习大纲、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了上网,实现了资源共享。利用课程网站和加强师生互动、校企互动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师生交流互动和学生在线检测。结合当前畜牧生产的实际,对《畜牧生产学》课程的电子课件进行了全面修订和完善,并全部上网,使之更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组通过充分调研,与相关联合育人企业共同探讨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符合畜牧业生产实际的教案,并已全部上网进行资源共享。通过课程组努力,《畜牧生产学》课程的理论授课视频已经基本完成了上网,并完善了相关拓展资源。

  《畜牧生产学》课程组教师以四川省省级《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团队》主要成员为骨干组成,外聘生产一线的高级畜牧师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课题组10名教师中,有硕士5人。其中,黄志秋教授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物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2017年)、四川省省级《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团队》负责人、西昌学院学术委员和学术带头人、凉山州优秀青年;刘勇高级畜牧师为凉山州有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王福明副教授、张谊教授为西昌学院学术带头后备人选。

  从畜禽生产系统、生产原理、生产技术和生产效果评价等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精炼,使之有足够广度、深度和梯度,为学生构建畜禽生产的基本框架,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使之毕业后成为具有畜禽生产知识的合格应用型人才。

  改革突破课程原来的实践教学仅在某一环节开展的局限,校企合作搭建适合不同层次的畜牧生产实践教学的互通平台、畜牧生产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互通平台、畜牧生产技术教学科研与为地方服务互通平台。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实现教学动态评价。

  《畜牧生产学》经过建设,已拥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一流的教学设施及条件、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经过改革,课程内容已突出畜牧生产实际,彻底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做到“理论够用、突出技能”,根据生产流程的设岗特点将课程划分为若干内容模块,构建了以能力为主导、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由于特色明显,2008年《畜牧生产学》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加大了课程教学资源的优化、重组力度,《畜牧生产学》网络化教学平台已初步建成,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组合。同时,校企联动和互聘,共建实践基地,提升了资源的配置,课程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

  通过整合、引进、培养和提高师资,教学团队“传、帮、带”,到畜生产一线参加实践等措施,现已建立了一支学术互补、研究方向正确、齐全,年龄、学历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课程负责人黄志秋教授被教育部聘任为高等学校动物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近几年来,有2人攻读在职硕士研究生并已获得硕士学位。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每位教师的学生及专家评教的平均分值均在93分以上。

  五年来,课程组在《畜牧生产学》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课程组成员积极针对攀西畜牧生产实际申报科研项目,2010年以来,课程组共承担相关科研项目5项,获得多项教育教学成果,出版与课程有关的著作7部,发表论文20余篇,为攀西地区的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的脱贫致富做出了较突出的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打印本页 关闭



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北工业园区西昌学院(北)

联系电话:0834-2580034

邮编:615000

网站维护:西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管理员信箱

邮箱:dwkx@xc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