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处
              

“两会”高教声音


来源: 时间:2019年04月01日 点击率:  字体:增大 减小打印 】【 关闭

  权衡利弊得失 增强自身优势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社会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比如评价标准不够精准、人才培养中心职能不突出、高层次人才竞争存在无序化现象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双一流”建设中还需处理来自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多重关系。必须以统筹两个“一流”为根本,以增强自身优势为关键,科学预见形势发展和风险挑战,善于整合各方力量,既宏观统筹,又抓实抓细;既久久为功,又重点突破;既增强优势,又补齐短板;既立足自我,又交流互鉴。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为更好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深化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改革。二是要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三是要建设国家级师范教育基地。应尽快聚力建设一批国家级师范教育基地,加大一流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建设力度,增强高校举办师范教育的动力,进一步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四是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建议扩大特岗计划的实施规模,吸引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学校任教。逐步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重点对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支持,加大综合奖补力度,提高中央综合奖补的最高标准,扩大中央综合奖补的覆盖范围,充分发挥生活补助政策对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杠杆作用。

  培养更多“钱学森”式有强烈家国情怀的人才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00后,不能用传统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历史观,因为他们这一代学生跟我们这一代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从小在网络环境长大,这代学生有自己的特点。我们的教育必须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APP、微信公众号、翻转课堂、慕课、混合式教育等手段,贴近这些“拇指族”“网络原生代”的学生,同时让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年轻一代的思维,做到入心、入脑、入行。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他们的价值引领,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双一流”建设是抓好头雁建设的工程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对高等教育作出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部署,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变强的一个核心措施。坦率地说,我国有2700所左右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发展过程当中,雁行模式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我理解“双一流”建设实际上是抓好头雁建设的工程。对学校来说,“双一流”建设意味着什么?我想,第一,意味着我们要抓住这个重大的历史机遇,提升我们的学术核心竞争力。第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

  家国情怀是知识分子最应该具备的品质。中国要成为科技强国,首先要有一大批技术精湛、知识深厚,并且矢志报国的人才。我们应该在课堂上、在社会上,通过知识传授、通过率先垂范,把这种情怀传承下去。任何时候,家和国都是不可分离的。知识分子要把学问写在田间地头,把立功、立言、立德结合起来,为国家和民族利益不计得失,无私奉献。

  (摘编自中国高等教育2019年3月12日)

上一篇:
下一篇:




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行政楼

邮编:615000

联系电话:0834-2580306

网站维护:西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管理员信箱

邮箱:fgc@xcc.edu.cn

蜀ICP备05008540号 川公网安备51340102000022号 版权所有(c)西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