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处
              

高校如何推进人才分类评价


来源: 时间:2018年04月04日 点击率:  字体:增大 减小打印 】【 关闭

  3月9日讯,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3月3日晚,教育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人事司一级巡视员赵丹龄,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大学校长赵继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就如何推进人才分类评价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对高校的意义

  赵丹龄认为《意见》对高校意义很重大。2016年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今年年初还下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三份文件形成一个顶层设计,指导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高校人才发展。

  赵继认为大学首要职能是培养人,培养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服务于新的“两步走”战略的高级人才。而《意见》给高校人才评价提供了一个指导方针。

  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问题

  赵丹龄认为解决“一刀切”的问题,要从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来着手。对高校教师的评价,要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树立全面的评价导向,也要建立不同岗位、不同特点的教师和人才的评价机制。但高校也要注意针对不同岗位特点,选择合适的考核周期。

  赵继认为只有设计科学的评价体系,采取合理的评价方式,创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和环境,才能够真正促进人的全面自主发展,达到评价和激励的预期效果。

  如何深化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改革

  赵丹龄认为高校教师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教书育人,同时要承担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责。对教师的评价也要充分体现出这些方面。

  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突出评价研究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贡献

  赵丹龄认为代表性成果评价是以人才最精华、最能代表其水平的文章和著作来对其进行评价的制度。代表作制度其实在不同的岗位,包括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或者人文社科,它有不同的含义,必须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层次教师和人才制定不同的标准,充分体现针对性,这样才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

  赵继认为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项目、经费数量等与科技人才评价直接挂钩的做法,建立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需要澄清的是将来不是不看重论文,也不是不看重专利,而是更加看重质量,要通过相对公平的方式,把真正作出了贡献和体现出水平的人才选拔出来。

  如何科学评价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人才

  赵丹龄说,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毕竟不同于自然科学,所以在人才项目组织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别不同的情况,体现不同学科的特点。

  赵继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在高校的地位非常重要,即使是一所理工科院校,缺乏哲学社会科学的底蕴,学校就会缺少思想,学校文化会比较单一,就会创新乏力,所以高校一定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学科生态的平衡。

  完善青年人才评价激励措施,探索建立、健全优秀青年人才举荐制度

  赵丹龄说除了给青年人才创造一种好的发展平台、条件、氛围,推动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之外,我们还要切实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包括人才自身的健康问题。另外东部高校应多给西部高校支持。特别是在高层次人才方面,一定要有正确的人才政绩观,不能靠“挖”人家高校的人才来显示所谓的“人才工作政绩”。

  赵继认为未来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师资队伍建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持续发展激励。要把青年教师按其愿望放到其最擅长的位置上,采取多元化、多样性的分类评价和激励措施,评价、激励、培养、锻炼青年教师茁壮成长。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发扬我国高校老中青教师之间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把教育优势传承下去。

  (摘编自中国高等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行政楼

邮编:615000

联系电话:0834-2580306

网站维护:西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管理员信箱

邮箱:fgc@xcc.edu.cn

蜀ICP备05008540号 川公网安备51340102000022号 版权所有(c)西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