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实施的“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掀起了中国大学新一轮发展的竞争,既给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也提出了现实的挑战。对于一所大学来讲,要坚守教育初心,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回归大学教育的应有本位。 回归语境本位。大学的生成是有语境的,总是带有特定的国情本位和历史文化底色。西方大学多以“知识”教育为取向,而中国大学大都是“德”“智”并重。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指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等,这些校训都带有鲜明的中国历史文化特色。 回归育人本位。尽管大学的职能在不断拓展,但大学最核心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守“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立校的根本任务。育人为本,为师者的主导作用不可替代,要坚持“经师”与“人师”相统一,既教书又育人,既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当好人生导师,做好思想引领、价值培塑工作,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回归教学本位。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守“以本为本”的办学理念,把本科教育作为办学的基础工程来抓,把办学资源、办学力量向本科教育倾斜,着眼知识社会和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以打造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理科、新文科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回归学术本位。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守“以学为本”的办学理念,保持大学“学者共同体”的本色,以探索知识、揭示本质、启迪智慧、追求真理为旨归,力戒以实用主义心态对待学术研究。 回归文化本位。回归大学本位,要摆正“求道”和“求术”关系,坚守“以道为本”的办学理念,彰显大学的文化本质、文化特色和文化功能,追求“有灵魂的卓越”。大学是思想文化的荟萃之地,是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也是交流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的窗口,是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的重要摇篮。不论是什么学科、专业的大学教师都需要相应的文化底蕴。 回归师道本位。大学之大在“大师”不在“大楼”。回归大学的本位,就是要坚守“以师为本”的办学理念,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办学立校最基础的工作来抓,大兴尊师重教之风,重振“师道尊严”,坚持“经师”与“人师”相统一,打造品学兼优的一流教师队伍。 回归特质本位。特色是大学的立校之基、生存之道,也是发展的根本出路。要坚守“以特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特色立校、固本开新”的个性化发展道路,在办学理念、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科研优势领域、社会服务面向和大学文化建构上,都要打造和彰显大学本我的鲜明特色。 回归智识本位。要坚守“以智为本”的办学理念,回归大学“智识教育”的本位,积极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通识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要注重引发、唤醒和培养学生的向学意识,自觉地关注自然、尊重生命、崇尚知识、涵养境界、理性生活,使人的智能潜力得到开发,真正实现“自我生长、自我推展、自我检测、自我批判”,为自我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基。 总之,大学只有牢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回归大学教育的本位,立足国情实际,彰显大学特色与功能,坚守正确的办学理念并付诸办学实践,才能使大学的改革发展不偏离正确的方向,真正做到“固本开新”“守正创新”“推陈出新”,始终保持大学教育发展的固有本色和不竭动力。 (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20202年6月8日 http://www.jyb.cn/rmtzgjyb/202006/t20200608_33461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