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千秋基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我们要全面准确领会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到位。 1.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形势 《建议》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宏观形势,深刻认识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对谋划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至关重要。 “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新的显著成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对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统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教育治理现代化,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特殊教育不断加强,继续教育多样化推进。 “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中,我国教育制度优势明显,人才资源基础较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教育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态势,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多方社会资源可望支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新生态,这都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有利条件。同时,我国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城乡教育差距亟待缩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提速,教育创新与服务潜力尚未更好释放,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全力以赴,攻坚克难。 2.深刻认识“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提高教育质量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党和国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为“十四五”时期在新的起点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打下了基础。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要求。《建议》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事业,使教育事业为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提供可靠保证,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环节。《建议》要求,“十四五”时期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了多方位需求。今后,在畅通国内大循环、打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各个环节,在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实践,进一步发挥高质量教育体系在国计民生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键举措。《建议》在确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时,要求届时建成教育强国。我们要锚定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十四五”期间重点放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上,这对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的目标,将是带有全局性的关键举措。 3.扎实贯彻党中央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决策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建议》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首要标准是教育系统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过程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实践中增强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地落实。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议》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在深化改革促进公平上迈开新步。《建议》以“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为导向,布置一套政策“组合拳”。高等教育要着眼可持续发展全局,明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的主攻方向,要求“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重申“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增强综合国力、增进民生福祉注入新的动力活力。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对标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建议》强调“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将沿着“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方向,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可望开辟新的境界。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20年11月10日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2011/t20201110_49906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