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讯,本轮审核评估鼓励高校办出自己的特色,而鼓励大学“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就是重要的体现之一。那么,高校到底要怎样才能打造出一把适合自己的“尺子”?另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简称“质保体系”)的有序运行对于外部的周期性评估起到什么作用?2018年1月,《麦可思研究》与同济大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李亚东教授探讨了这些问题。 如何量身打造“自己的尺子” 李亚东认为这轮审核评估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就是鼓励每一所大学办出自己的特色,克服同质化,鼓励每一所大学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上办出一流。一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必须符合社会的需求,也要符合自身的资源条件、办学历史等。这是办学定位上的一个刻度”。“打造自己的尺子”的另一个刻度就是人才培养。关于到底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考量,这个考量也与本校的学科类型、办学层次、办学传统相关。另外,专家组到学校去评估,更重要的是看学校的这把“标尺”是怎么落实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的。专家进校评估时都强调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与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规格必须相契合。 实际上,专业认证还要看每一门课程是如何支撑这个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所以学校在量身打造“自己的尺子”时,要全程抓落实,融入到培养人才的各个环节中去。 校内质量保障系统是外部监督的基础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学校自身建立的一套常态化的质量监测评估和持续改进的机制。外部评估是周期性的,外部评估要的那些东西学校随时都可以提供。再比如自评报告,同济大学每年都做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报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报告等,到了评估需要写自评报告时,把常态的这些资料一整理就出来了。所以有了运行良好的质保体系,外部评估时就不会增加太多负担,也不需要另外去做美化。 (摘编自麦可思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