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专业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 1.应用型专业内涵建设特色不足。虽然绝大多数高校明确了应用型专业建设定位,但极少真正围绕某一产业或产业链进行建设,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联结度、契合度不高,专业优势特色不明显。表现在指标体系的制定上,虽然所有高校均有“专业建设应用型”定位,但少有细化到“专业的服务面向”“行业产业导向”等指向性明确的指标。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大部分高校的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还比较传统,部分高校仅在导向上明确了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但在体系构建上相较于传统专业并没有实质性重构。表现在指标体系制定上,大部分高校缺乏“应用型课程”“应用型教材”等关键性指标。 3.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力度不够。部分高校局限于与行业企业共建实践基地、邀请企业高管来校讲座等传统校企合作方式,校企合作深度、广度均不足,未形成全方位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表现在指标体系制定上,多数高校缺乏“校企合作班建设”“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建设”等体现实质性合作的指标。 4.“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足。很多高校应用型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人才不足。“双师型”师资力量总体薄弱,在队伍建设上,大部分高校注重“双师型”师资的引进,而忽略了校本培养,部分教师教学水平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还不能完全适应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表现在指标体系制定上,虽然大部分高校设置有“‘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这一关键指标,但对体现队伍建设的“行业企业教师引进数量”“本校教师行业实践情况”等指标鲜有涉及。 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体系模型选择。对于专业建设评价,目前学界主要从定性及定量分析、过程与结果分析两个维度入手。除了部分较为单一的评价方式,更多地倾向于定性定量相结合、过程结果相结合的模式。 2.指标体系的构建。一级指标的制定。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一些政策性文件,以及各高校制定的评价制度或指标体系的情况来看,应用型专业评价的一级指标主要包括“专业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过程”“质量保障”“培养质量”“优势与特色”等。二级指标及主要观测点的拟定。一级指标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类框架,而二级指标是一级指标下的组成部分,主要观测点则是针对二级指标的评价内容进行的进一步细化。对比普通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看出:一级指标中对应用型专业评价的区分度并不高,因此需要在二级指标设置上突出应用型专业建设应该注重的要点。 主要观测点作为二级指标评价内容的细化,是反映二级指标不同特征的测量点,是对评价主体展开评价的可操作标准,一般可分为定性观测点及定量观测点。通过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对应用型专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作出诊断性评价。 对标采取的专业建设举措 1.立足行业企业需求,加强课程应用型改造。建立“需求导向—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体系”的培养方案制定流程和持续改进机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2.强化协同育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做实专业实习,细化“嵌入式”实践周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3.立足行业单位合作,推进培养模式应用型改造。继续进行国际化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不断深化改革,探索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产教”的紧密对接。 4.注重引培并举,培育应用型师资。学校着力引进高水平团队带头人,立足服务浙江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着眼于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和专业建设。 (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2020年8月25日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008/t20200825_35323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