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处
              

对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几点思考


来源: 时间:2020年12月02日 点击率:  字体:增大 减小打印 】【 关闭

    坚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应在把握高等教育时代使命的基础上,从价值、目标、动力、路径、精神、资源六个维度全方位推进,科学定位高等教育价值理念和目标,通过构建动力机制、优化结构路径、培育大学精神、强化资源保障,形成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办学规模与质量协调推进的发展道路。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历史脉络

    “内涵式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理念,是一个哲学概念,运用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具体场景中,又体现为具体的、现实的发展战略,在不同时期有特定的内涵和指向。

    为了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了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改革思路。此时,内涵发展的首要目标是“使现有学校达到合理的办学规模”,通过控制高校数量、扩大学生规模的方式,使高校“规模效益应有明显提高”。

    这一时期的“内涵式发展”显著提升了高校的规模效益,但随着学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的办学资源全面紧张。对此,有学者建议,中国高等教育应从“内涵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并重,以外延式发展为主”。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高校的数量迅速扩大,学生规模也保持较高增长,使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目前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内涵式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基本方针。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在整体规模和校均规模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内涵式发展”不再是追求传统的“规模效益”,而是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要理解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就要在把握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坚持高等教育时代使命引领的基础上,以价值引领筑牢办学根基,以目标导向明晰发展思路,深入挖掘发展的内生动力,超越传统的数量和规模迭代,并通过强化精神支撑和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办学规模与质量协调推进的发展道路。

    扎根中国、贡献国家:内涵式发展的价值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这是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为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明确了根本的价值取向。作为社会进步和文明进程的产物,大学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必须在反哺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得以体现;同时,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需求,也为大学的正确发展、持续发展提供了坐标航向和动力源泉。

    当前,党和国家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高校作为原始创新的主渠道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坚持面向“四个服务”,以“扎根中国,贡献国家”的价值导向引领办学治校,主动利用人才、科研、文化等方面的优势,站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线、最前沿,为国家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理论问题、科技问题服务。

    要坚守这一价值基础,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深化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正确办学政治方向。必须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管改革发展、管干部、管人才,加强党对办学治校各环节的全面领导。

    在服务国家发展的进程中,高校既要充分发挥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能,也要紧密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学科优势等因素,才能不断增强服务质量和效能。

    自主创新、世界一流:内涵式发展的目标维度

    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现实和未来挑战的必备基础。我国高校一方面要继续扩大开放,另一方面又必须更加强调自力更生,强化进取精神、领跑精神,发挥制度优势,深入挖掘自主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在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评价体系建设上有新突破。

    要以一流学术涵育一流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研究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人文艺术大师、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形成数个领域的学术高峰,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引领国际国内社会思想潮流。

    “打牢基础、双轮驱动”:内涵式发展的动力维度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源动力,学科的类型与特点决定了高校的办学质量和特色。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是学科体系中的两个主要分支,理论中的重大问题源于现实需求,而技术上的关键突破也植根于理论创新。有了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高校才能不断增强内涵式发展的内生动力。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日益紧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更加关联,形成了完整不可分割的创新链条。持续推进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协同发展,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

    对于中国高校而言,要借鉴国际有益经验,促进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协调发展、相互支撑,实现“双轮驱动”。世界科技竞争的关口已经前移到基础研究,国家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基础研究。

    高校必须加快理论研究的应用延伸,将大学的价值体现在服务社会现实需要、推动解决重大实际问题上。要大力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建设,进一步改革科研管理、组织与评价模式,加大团队整合、学科融合、资源集聚的力度,产出更多具有直接经济社会效益、具有立竿见影效果的应用型科技和文化成果。

    要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协调发展,高校、特别是高水平大学还要把参与国家大科学工程建设作为重要途径。我国的高水平大学要积极承担国家实验室、国家科学中心、国家级智库等重要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础设施体系,为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融合发展提供关键平台。

    “有机增长、动态平衡”:内涵式发展的路径维度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首先要做到稳控规模。但内涵发展并不是完全不存在规模增长。一方面,中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在顶尖人才、科研产出、资源规模等指标上还存在一定差距,还有追赶空间;另一方面,比照人口规模和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还相当稀缺。所以,未来一个时期,中国高校的规模仍然、也需要保持增长。

    这种增长不同于传统路径中的规模扩大和数量增加,而是适度的、有机的。“适度”“有机”的本质就是充分认识资源的稀缺性,通过科学配置,实现每一份资源产出效益最大化。

    潜心治学、追求卓越:内涵式发展的精神维度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看,确立先进的大学精神、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崛起的必备前提。

    在新时代,能不能把握机遇、实现赶超,就是要靠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珍惜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弘扬潜心治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办学“硬质量”。

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就必须遵循学术规律,发扬潜心治学的科学精神,葆有一份静气。因此,中国高校要把精力放在管根本、管长远的基础性工作上,始终保持强大定力,不跟风、不盲从,确立潜心学问、真理至上的精神追求和治学环境。

    “多元支撑、强化保障”:内涵式发展的资源维度

    资源是高校发展的必要保障,资源汲取能力是大学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过去20多年里,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中国高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显著改善,办学经费持续增长。但面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双一流”建设的任务,与位居世界前列的顶尖大学相比,我们在资源的汲取能力,特别是资源规模、投入的持续性等方面还有差距。

    当前,受新冠疫情的冲击,世界经济有可能陷入衰退,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也非常大中国高校对各种资源特别是资金的需求量很大,因此要强化高校的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开拓意识,加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深入挖掘自身的人才、科研、文化等优势,增强汲取、转化资源的能力,多渠道为学校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同时,要落实中央“过紧日子”的要求,勤俭办学、厉行节约、坚决反对铺张浪费。

    (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2020年10月29日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010/t20201028_36897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行政楼

邮编:615000

联系电话:0834-2580306

网站维护:西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管理员信箱

邮箱:fgc@xcc.edu.cn

蜀ICP备05008540号 川公网安备51340102000022号 版权所有(c)西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