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快速变化,呼唤着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印发以来,应用型高校建设一直备受关注。数年实践,部分省份和高校已经探索出了许多鲜活的应用型高校建设经验。同时,学界对应用型高校的未来发展也有着新的理解与思考。本期高教周刊聚焦应用型高校建设与发展,编发了专家文章、记者深度观察与基层院校的实践案例。 哪些高校属于应用型范畴?普通本科高校如何向应用型转型?转型后又该如何发展?这些问题引发了高等教育界的持续思考。在日前召开的第56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围绕这些问题,专家学者展开了探讨。 身份识别的困惑——应用型高校范围在扩大 发布于2017年的《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曾依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同,对我国高等教育作总体上的分类,即分为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 据统计,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新阶段的2020年,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高校1272所,其中部属高校118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1154所。《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发布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中的新建校,一直被视为应用型高校的主体。 与应用型高校都属于普通本科高校范畴的惯常理解不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认为,从办学定位、培养模式、服务面向、人才培养层次等多角度出发,应用型高校都应当涵盖本科高职院校。“这批院校大多是近30年来,由高职高专升格或由独立学院转设而成,群体规模正在扩大,水平正在提升,特色已经彰显。”张大良表示,职业教育和应用型高校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二者可以融合成为一个体系来进行建设。 办学目标的明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应用型高校虽然在涵盖范围上仍存有争议,但已在办学目标方面达成共识,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回顾应用型高校办学的历史,不难理解这种目标形成的原因。 “应用型高校一般都具有鲜明的行业或区域特色,走过了应行业而生、应行业而兴的发展道路。但在经济变革、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规模扩大化、学科专业一般化、区域和行业背景淡化,使学校的服务面向和定位模糊,出现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下降、特色落后的现象。”山东科技大学校长姚庆国分析。 那么,应用型高校如何实现办学目标,获得高质量发展呢?张大良给出了三方面的建议: 第一,坚持需求导向,有所为有所不为,更好地服务新发展格局。突出应用导向、特色趋向,精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实用性。 第二,着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多主体、多层次、多维度、育人机制完善的人才培养共同体。采用案例式、探究式、线上线下混合式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增加更多具有实用性和创造性的课程模块。 第三,面向未来会聚高端人才,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培训挂职锻炼,提高“双师型”师资比例,积极聘请企业优秀的技术管理人才作为专家,同时创造条件引聘应用型海外人才。 持续发展的关键——盘活资源确定学校战略定位 与研究型高校相比,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目标决定着其与区域、行业、企业等需求侧的联系更为紧密。无论是了解一线的人才、科技需求,还是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用型高校都离不开需求侧的支持。 在郭建如看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必须把资源约束作为学校战略定位的基础,把资源获取作为战略手段。“一所学校,如果资源基础好,又以服务为导向,会办得越来越好,风险也很小。” 东莞理工学院的发展历程说明,高校不能单一地瞄准和满足外部需求。怎样把外部需求变为内生动力,探索新的办学模式,确定新的发展路径,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内涵式、特色化、高质量发展,是始终需要思考的命题。 谈及盘活资源、实现校企共建的长效机制,河海大学副校长董增川给出的关键词是“多方共赢”。 董增川表示,对政府来说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对学校来说能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企业来说能够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只有在这样多方共赢的背景下,才能够形成协同育人的利益共同体和长效机制。 (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2021年7月12日http://www.jyb.cn/rmtzgjyb/202107/t20210712_60651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