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致用管人悟道--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8日 作者:经济管理学院 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4月8日下午3点,由学校学生工作部、招生就业处主办,经济管理学院承办的2021年第二期“辅导员如何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主题沙龙活动在信息楼二楼会议室召开。本期沙龙由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汪腾同志主持,学校学生工作部部长喻朝阳、副部长冯静、招生就业处副处长(主持工作)张波、彝语言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蒋中国、招就处邱勇、王雪波、各二级学院就业干事、毕业班辅导员代表共32人参与了本次沙龙交流。
汪腾同志首先简要介绍了本次沙龙举办背景及目的。2021届高校毕业生受疫情影响仍有不确定性、校园招聘岗位数量有所减少、新领域新业态从业人数增多、“高期望”“慢就业”加剧、“互联网+就业”模式尚需完善等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同时,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迎来909万新高,四川省2021年高校毕业生数突破50万大关,迎来历史之最。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和毕业生就业工作,今年应届毕业生近5000人,当前正值春招的黄金期,各位领导、毕业班辅导员老师齐聚一堂,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以期更好地推动我校就业工作。
喻朝阳同志从就业指导是辅导员工作职责的重要部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问题、学生就业观念转变、高校育人工作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就业指导服务需早计划早实施等方面谈了自己的体会,勉励各位辅导员老师利用好辅导员沙龙的交流平台,增强紧迫感,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张波同志强调就业工作“顶天”、“立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位列“六稳六保”之首,学校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党委常委、组织部张炜部长对本次沙龙亲自过问、亲自督促、亲自安排;各位毕业班辅导员辛勤工作,为广大毕业生努力服务,解决未来发展和生存问题,工作很接地气,并预祝第二期沙龙圆满成功。
主题发言阶段,外国语学院裴景程老师从学院当前就业现状、学生“慢就业”就业观念、在校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适应、考研考公学生就业服务、毕业生返校后就业工作推动措施等方面做了经验交流。经济管理学院张媛羚老师结合学院就业规模大、困难多等情况介绍了学院围绕“先就业、再择业”就业观念,印制毕业宣传册、建立就业台账、加强跟踪管理、推行辅导员和论文指导教师抓就业等统筹规划、全院联动、“全员抓就业”、协同推进主要推进措施。
动物科学学院学生科副科长赵金刚老师从毕业班辅导员工作开展困难、毕业生就业信息传递、就业追踪工作技巧、学生就业“高期望”与现实工作环境反差等方面谈了体会。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黄静老师介绍了机电院当前就业基本情况,并对毕业生就业行业和单位选择较集中、考研学生服务、辅导员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观念引导的“1+10模式”、政策性岗位的宣传引导等方面介绍了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农业科学学院邓建华老师以《学生可塑造,关键在引导》为题,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介绍了自己多年来从事辅导学生考研的主要经验和成绩。今年,农学院考研录取人数达到毕业人数的40%。他提出,辅导员是学生考研的引路人、教研室是考研的牵引车、借助外力、齐心协力、多做动摇学生工作,助推学生考研成功。邓老师对考研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细致到位的指导以及所带学生取得的优秀成绩深受各位领导、辅导员老师的赞扬和肯定。
理学院吴萍老师介绍了本学院当前就业情况后,着重从专业特点对学生就业影响、不同专业学生就业偏好、就业政策宣讲、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措施、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育人功能等方面谈了自己的体会和经验。
自由发言阶段,围绕毕业生就业形势判断及对策、就业观念教育转变、就业渠道拓展、就业困难帮扶、投入保障等主题,文化传媒学院朱俊老师、资源与环境学院张林老师、经济管理学院王旭老师、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分团委副书记马忠彪老师进行了交流,大家认为应从加大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力度、改进课程设置、加强考研失利学生等重点群体的心理关怀和辅导、营造考研环境氛围、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群体在就业工作中的责任与担当、加大困难学生“一对一”帮扶、等方面不断完善、改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冯静同志对今天的辅导员沙龙做了点评,鼓励大家多多交流,互相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各方有利条件,在挑担子、练膀子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沟通力、学习力、执行力”。
最后,汪腾同志提出,今后,大家要借助沙龙平台,积极加强就业工作研究、深化实践成效、提升理论素养,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报国”的初心,发挥辅导员辅之以情,导之以理,与学生有辅导缘,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感,用真情、动真心、德才兼备,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努力做好学生的知心人、暧心人和引导人;同时要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个人修养;提升工作水平,增强驾驭能力,增强执行力,有力开创新形势下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局面。
与会辅导员老师均表示,将珍惜机会,增强组织能力、领悟能力、执行能力,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任务,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