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致用管人悟道--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10日 作者:经济管理学院 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实践主题:“喜迎十九大,青春建新功”
实践时间:2017年7月12日——2017年7月14日
实践地点: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长安乡洛恩村
实践内容:深入基层,对布拖县的马铃薯种植现状、金融现状进行调研
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积极引领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动青年大学生主动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精神的积极性,同时,进一步发挥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三观”的重要塑造作用,我院积极响应校团委的号召,在西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分团委的领导下,经管院的学子们组建了 “青春建功”、“青年立业”两个三下乡服务团,共21名成员。
活动期间,实践服务队走进布拖县乐安乡乐安村,组织开展了扶贫助农、实地调研等活动,切实引导大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知赋之实践,下乡到基层锻炼自己、丰富自己,提升综合素质。
一.过程篇
活动前期主要是宣传动员,通过主题官网、院内微信、微博、报刊杂志等多种宣传方式,对本次活动进行宣传展示,这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良好氛围,增强了活动的影响力;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向同学们宣传社会实践的目的,号召大家积极参加暑期实践活动,这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扩大了本次活动的覆盖面。
出发前开展了交流研讨会,同学们对此行有了初步了解,明确了活动目的。知晓了此次活动的巨大作用和影响。活动当天大家很早集合完毕,院领导在作完简短的交代之后,我们一起合影,社会实践分队一行自西昌驱车3小时到达布拖县城。作为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县城规模较小反应出布拖整体经济不算发达。随后我们又从县城赶往本次社会实践地点——乐安乡乐安村。
此行调研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
(一)、扶贫捐赠,彰显和谐--服务队向布拖县乐安村小学捐赠物资
为响应国家脱贫攻坚的号召,切实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社会实践服务队联合当地政府于7月13日上午到达四川布拖县乐安乡,为当地小学捐赠物资。布拖县是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由于其直接由奴隶社会转化为社会主义社会,当地居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仍然比较落后,而海拔较高、交通不便等众多原因导致布拖县成为全国重点贫困县,同时也是毒品和艾滋病重灾区。而乐安乡在布拖县又属于海拔较高的乡镇之一,贫困家庭比例较高,儿童受教育难度大,所以社会实践服务队针对性的选择乐安乡作为物资捐赠地点。
由于路途险阻,我们徒步进入村中。当服务队成员不顾旅途劳累,到达乐安村中心校时,得到消息的村民已经早早等在那里。社会实践服务队的到来,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布拖县乐安村村长和村支书等代表参加了捐赠仪式。在乐安村村长的主持下,服务队成员逐个向当地村民的小孩捐赠了书籍、背包、文体用品等物资,彝族小朋友接过我们成员递给的物资时,脸上涌现出光彩,那是喜悦的笑容。捐赠仪式上,社会实践服务队成员表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广大青年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乐安村村长代表当地居民向实践服务队表示感谢。
捐赠仪式结束后,在当地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进行实地走访,对当地马铃薯种植情况及当地经济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村里女性大多在路边织布、制作擦尔瓦,但是更多的男性却有些无所事事晒着太阳围坐在一起打牌、聊天。我们小分队累计走访了6户村民,感慨颇深。因为落后的经济条件及长期以来奴隶社会遗留下来的习俗,各家各户人畜混居,卫生条件极差,居住的泥土房内没有足够的通风采光口,因而阴暗潮湿。村民普遍使用原始的木材作为能源,每天只吃两顿饭,屋内条件简陋没有什么家具。村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部分不会说汉语,途中仅有一名小女孩会说简单汉语。村民将农产品和农具都摆放在自己生活起居的屋子里,农具十分单一,仅基本的铲子之类,未见机械农用具。村里实现了通电,各户都有点灯照明。各户均养殖了猪、绵养以及牛,作为自家使用肉类及畜力。村名们人均收入较低,年均在5000元水平左右,甚至有更低的,婚丧嫁娶的支出庞大。由于党和国家政策扶持,当地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保险的全覆盖。通过此次物资捐赠,实践服务队与布拖县乐安乡达成初步协议,将布拖县乐安乡作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布拖当地的志愿活动,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贡献青年学生的绵薄之力。
(二)、走进凉山布拖乐安村,关注马铃薯产业化现状
为贯彻落实马铃薯主食化战略,为乐安村马铃薯种植农户提供理论支持和数据参考,社会实践服务队于7月13日对布拖县乐安种植农户进行实地调研和走访。布拖县乐安村村委会一干成员陪同参加了此次调研活动。
首先,乐安村村长介绍了村中各生产队的队长,并指出由队长带领我们走进农户家里,进行相关实地调研。各服务小分队通过实地考察,向马铃薯种植农户进行了“马铃薯产业化现状”的社会调研,希望更好的了解这里的马铃薯生产及销售情况,从而提供一些对策建议以促进当地马铃薯产业更好的发展。如马铃薯种植情况、马铃薯种植成本、种植收益、产业化情况等等。实践服务队成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以及随问随填等方式进行调研,在彝族同学的帮助下进行交流沟通,了解马铃薯种植农户演变过程及其未来发展前景,力争通过深入调研分析,找出制约马铃薯产业化的瓶颈,重点查清对马铃薯产业化产生威胁的主要原因、马铃薯种植面积、发芽马铃薯危害程度,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二、感悟篇
1.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结束完调研回到小学,村干部为欢迎我们专门准备了丰厚的晚餐—坨坨肉,是宰杀猪以后在火堆中烧掉长毛,然后切块加入盐水煮,当地的坨坨肉就好了,也没有辣椒等佐料。但这是当地最好的伙食,肉对于寻常人家只有重大节日才会杀掉家中的猪,所有村民每天也只有两餐的习惯。大米不是他们的主食,当地温度低,热量不足只能种植荞麦和土豆,荞麦和土豆就是主粮。但连绵的雨水天气又是土豆的天敌,对土豆产量有极大影响。所以,这一顿不起眼的伙食在当地彝族同胞中确实算是美食。村长怕我们吃不下而丢弃,还特意嘱咐如果觉得不好吃可以放回去但不要丢,听完内心五味陈杂。在我们学院食堂中,平均三位同学就有一位要倒掉1/3 碗的饭菜。在食堂一小会的功夫,泔水桶就装满了。看着一桶一桶的剩菜剩饭,实在令人感到可惜。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现在社会中勤俭和浪费这两者不得不让我们去进行深思和反省。你所浪费的今天是多少人期待的明天。
2.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们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
3.服务社会,帮助他人,完善自己,弘扬新风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地完善自己、充实自己,以便于以后更好的服务社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用自己的爱心去为社会奉献一点爱,为社会作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三、总结篇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深入农村调查、服务,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农村发展现状。我们可能也做不了太多事,解决不了太多的问题,但我们在乡亲们心中树立了西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生蓬勃﹑热情﹑奉献﹑务实的形象。这次暑期“三下乡”活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整体风貌及村民的政治意识、法制意识,并且经历了几天的亲身实践,同学们感受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定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决心和志向。
经济管理学院分团委
二〇一七年八月二十九日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