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州共建攀西特色作物研究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研究队伍

  研究方向一:特色资源保育与创新

  1、特色植物资源野生种和优质地方种的搜集与评价。以攀西特色植物种质资源库为基础,搜集特有地方种、近缘野生种、野生种,对种质资源开展全面、系统的遗传多样性鉴定和品质性状评价,为攀西特色植物的遗传改良奠定物质基础。

  2、特色植物珍稀野生种及传统地方种的保育与扩繁。开展特色植物种质资源离体保护、迁地保护研究,开展野生种质资源的保育与驯化育种。围绕种质资源的试种观察、编目扩繁、入圃保存、监测管理、种质信息处理等方面,开展特色植物遗传多样性和驯化育种研究。

  3、特色植物基因功能研究与种质资源创新。开展特色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功能挖掘、基因遗传定位、表型与基因型关联分析等应用基础研究。开展特色植物关键农艺性状控制基因定向编辑研究,实现 DNA 片段的定向删除、插入或单碱基突变,突破传统农业育种性状改良的瓶颈,创制出高产、优质、高效、高适应性的特色植物全新种质,为攀西作物遗传资源创新奠定基础。

  团队负责人:赖先军

  团队成员:颜朗、杜含梅、陈勃、曲继鹏

  研究方向二:优质专用新品种培育

  1、苦荞麦新品种培育。在苦荞麦野生种重要基因资源发掘的基础上,结合攀西独特的生态气候特点,利用杂交、回交和群体改良等传统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的方式,选育高产抗落粒型有限花序品种、易制米型有限花序品种及高芦丁型有限花序等新品种。

  2、马铃薯新品种培育。围绕国家马铃薯主食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及攀西地区生产实际,以马铃薯种质资源原始创新为核心,开展全方位的马铃薯遗传育种和高产、抗病抗逆、专用型、特色品种的筛选培育。

  3、洋葱新品种培育。深入研究洋葱优种间杂种优势、杂交育种技术和杂交育种体系,从成熟期、抗病性、鳞茎重、鳞茎纵径、鳞茎横径、产量、耐贮性等方面对优种间杂交种、常规新品种、进口“三系配套”杂交种之间的进行比较研究,建立洋葱优种间杂交育种体系。

  4、其他特色作物新品种培育。开展高原粳稻、山地玉米、大麦、豆类等攀西特色作物新品种培育,以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为主要目标,选育适应攀西特殊生态区的特色作物新品种。

  团队负责人:王安虎

  团队成员:李成佐、李佩华、佟兆国

  研究方向三: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1、特色作物根际微生物研究与资源高效利用。结合作物根际微生物组学研究成果,开展根际土壤修复、有机肥高效利用和益生菌肥开发等工作,达到培肥土壤、节能节肥与资源高效利用的目标。

  2、特色作物高产栽培生理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开展不同生态条件和种植制度下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高产、优质潜力研究,形成攀西地区特色作物超高产、高效、优质栽培理论及其调控关键技术。

  3、区域适应性机械化种植模式探索。针对攀西地区大平原和高原主产区地形地貌特征,探索适合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品种特性,提出鉴选指标体系,开展适合攀西地区机械化生产的合理布局,突破机械化技术与种植制度、品种和生态条件的矛盾。

  团队负责人:郑传刚

    团队成员:覃杨、杨林、祁小波

  研究方向四:营养保健产品研发

  1、特色作物产后贮藏与营养生理研究。针对不同收获产品生理特征,延长作物贮藏期,降低腐烂率,同时基于微生物拮抗原理研发针对不同产品贮藏阶段的保藏剂,控制贮藏环境中致病微生物含量,保持或提高作物贮藏期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2、特色作物大宗量产品精深加工。开展以苦荞麦和马铃薯为代表的大宗量系列产品研发,形成系列粉制品、面制品、米制品、糕点制品、油炸制品、速冻制品等多类休闲食品的加工技术体系,延伸苦荞麦和马铃薯全产业链生产链条,进一步提升特色作物产品收益。

  3、功能产品研发及效用研究。开展特色作物原料营养物质提取、营养成分分析及营养功效研究,加强现代生物和营养强化技术融入,重点研发高芦丁含量苦荞麦功能保健系列食品、高花青素马铃薯功能保健系列食品、马铃薯功能淀粉改良系列食品(糖尿病患者专用食品)等,满足功能性障碍人群的营养保健需求。

  团队负责人:巩发永

    团队成员:陈治光

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

邮编:615000

网站维护:西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管理员信箱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