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媒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生活 > 院系新闻

新闻传播学一流专业建设暨教育创新论坛在乐山师范学院举行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27日     作者:文化传媒学院     字体: 浏览次数:

分享到

  6月22日,新闻传播学一流专业建设暨教育创新论坛在乐山师范学院举行。本次论坛由四川省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与乐山师范学院联合主办,旨在深化新闻传播学科的融合发展,探索教育创新之路,为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的新闻传播人才搭建高端交流平台。来自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大学等高校的资深学者、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相关专业负责人等共70余人参加会议。

  论坛围绕“新闻传播一流专业建设的创新探索、新闻传播教育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与发展、跨界融合与新闻传播教育的创新实践、新闻传播教育的国际视野与国际传播能力培养、新闻传播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次论坛分为两场平行分论坛,分论坛一上半场发言专家有四川省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谢梅、四川省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吴定勇、李秀卿、黄九清、宋亮。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传播系主任朱亚希担任大会主持,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焦道利担任点评嘉宾。

 (分论坛一上半场:会议现场)

  谢梅强调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训的重要性,以及将其与项目研发相结合,以缩短转化周期。同时,提出了“三跨三化”策略、定制化路径,以及构建产学研资源高度聚合的社区模式。最后,介绍了学校的iArt“交互新媒体艺术”本科辅修专业模式。

(四川省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谢梅发言)
    
  吴定勇分析了地方民族本科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探讨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验收标准,以及学院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四川省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吴定勇发言 )
    
  李秀卿分享了地方本科院校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与做法。针对民族地区的特点,强调了培养全能型传媒人才的重要性,并介绍了通过剧社和凉山文化大讲堂等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实践。
    
 (四川省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西昌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教授   
李秀卿发言)
    
  黄九清聚焦AI在教学中的应用,如决策制定、人际干预与控制,并重视教学责任与义务,提出了AI教育的新方向,主张混合式教学,并建议课程结构调整以适应AI发展。
    
 (四川省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黄九清发言)
    
  宋亮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特别是向跨学科、跨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技术赋能和理念共振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融合发展,以促进新闻传播教育的创新。
    
(四川省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宋亮发言)
    
  分论坛一下半场的发言专家包括四川传媒学院副校长兼融合媒体学院院长冉光泽、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焦道利、绵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丁淑月、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院长陈丹、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廖建国。论坛主持人由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燚担任,点评嘉宾由谢梅教授担任。
    
  冉光泽提出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114+”模式,该模式强调面向社会需求,遵循学科规范,旨在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
    
(四川传媒学院副校长兼融合媒体学院院长 
冉光泽发言)
    
  焦道利分享了AIGC在影视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和思考,探讨了如何将AI技术融入教师、课程、艺术实践和科研等多个环节,以提升影视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率。
    
(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焦道利发言)
    
  丁淑月深入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传播能力,分析了当前国际传播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和方法。
  
(绵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
丁淑月发言)
    
  陈丹从新文科的视域出发,探索了范长江式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融合培养模式,分享了如何将新闻传播教育与新技术、新领域相结合,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
    
(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院长 
 陈丹发言)
    
  廖建国围绕新闻传播学人才的核心能力定位和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分享。强调了政策依据在学生核心能力确定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师资队伍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确保新闻传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廖建国发言)
    
  分论坛二上半场发言专家包括四川省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陈勇、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谭筱玲、西南财经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孙宁丰、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院长曾宪文、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董子铭。论坛主持人由四川省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朱彬担任,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院长高正伟担任点评嘉宾。
    
(分论坛二上半场:会议现场)
    
  陈勇探讨了新闻传播学学科边界在数字化时代的拓展,以及如何结合时代特点建设一流专业。
  
(四川省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陈勇发言)
    
  谭筱玲分享了在数字化背景下城市传播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和做法。
(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谭筱玲发言)
    
  孙宁丰分析了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一流专业建设的困境和挑战,并提出了实践路径。
  
(西南财经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副院长
 孙宁丰发言)
  
  曾宪文介绍了学院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面的做法,包括基地共建、产教融合等。
  
  
  
  (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院长 
  曾宪文发言)
  董子铭强调了在创新课程中结合融合、场景和社交等理念,实现创新理念与实践的知行合一。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董子铭发言)
  
  分论坛二下半场的发言专家包括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新闻传播系系主任沈丹、吉利学院数字媒体与表演学院院长助理、宣传部副部长杨漾、成都锦城学院新媒体产业学院执行院长吴治刚、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书记曾丽萍、成都锦城学院新媒体产业学院教学教改中心主任豆欢欢。论坛主持人由阿坝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张晓英担任,嘉宾点评由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传媒系主任汪东亮担任。
  
  沈丹提出了在科技、艺术、人文三者融合的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发展路径,提出“文传为本、艺习为体、科创为用”的教学理念,坚守专业,突出专业规范性,是传媒教育在泛信息传播时代的立身之本。
  
(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新闻传播系系主任 沈丹发言)
  
  杨漾探讨如何通过技术赋能提升传媒生产力,包括数据体系纳入、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等,提出内容本地化、创新、合规等策略,助力传媒内容出海。
  
(吉利学院数字媒体与表演学院院长助理、宣传部副部长 杨漾发言) 
  
  吴治刚强调,“技术型文科”的建设不仅是对传统文科教育的一次革新,更是对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省级大学生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的一个实践与创新并重的平台,也将继续深化与企业的合作,推动“技术型文科”的建设,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新媒体人才而不懈努力。
(成都锦城学院新媒体产业学院执行院长 
  吴治刚发言)
  
  曾丽萍分享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播音主持学院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的经验和做法,强调通过晨练、实训等方式,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书记 曾丽萍发言)
  
  豆欢欢探讨在智媒时代如何培养技术型传媒人才,包括引导学生利用AI、教材编写等。在坚守专业本质的同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
  
(成都锦城学院新媒体产业学院教学教改中心主任 豆欢欢发言)
  
  本次论坛不仅为四川省新闻传播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平台,也为推动新闻传播学科的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与会者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文字 | 赵艺玲
  图片 | 蔡燕 帅淼琪
  编辑 | 刘晓改
  审核 | 蒋宁平
  

上一篇:
下一篇:

打印本页 关闭



地址:西昌市海滨中路24号西昌学院(南)

联系电话:0834-3951101

邮编:615000

网站维护:西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管理员信箱

邮箱:whcm@xc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