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年07月18日 作者:艺术学院 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为凸显青年一代贡献青春、建功立业的时代风采,引导更广泛青年把忠诚书写在党和人民事业中,把青春播撒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展现青年学生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的靓丽身影。西昌学院艺术学院组建了“萤火探兴实践团”,于7月7日—7月10日由艺术学院学生科副科长刘阿芝老师及邢开源、陈晓琴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前往西昌市礼州镇、越西县,组织开展了一场关于党的二十大精神“追寻凉山红色记忆,助力地方乡村振兴”系列的主题活动。
顶着炎热酷暑,三位老师带领“萤火探兴实践团”于7月7日上午先后来到了礼州红军广场和红军长征礼州会议住址旧址进行实地调研参观学习。实践团成员在红军广场上通过瞻仰红军长征礼州会议纪念碑,重温入团仪式等方式追寻红色记忆,感悟红色精神,缅怀革命先烈。随后参观了红军长征礼州住址旧址、红军井、红军长征礼州会议陈列馆等红色遗迹深度贯彻学习红色精神。在参观红军长征旧址时,详实的拴马石、饮具、马灯、电报机、床铺等等仿佛将萤火探兴实践团的成员们带回了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九十一岁老人为我们讲述长征故事,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和红色精神。
7月7日下午,西昌学院艺术“萤火探兴实践团”来到了礼州镇“中国·西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博物馆”开展对弘扬“知青精神”的学习。知青博物馆的历史实物、文献文档、留存旧址等8000余件珍贵文物,生动记载了知青的光辉历史和激情岁月。走进知青博物馆,旧时光的气息迎面扑来。设计者巧妙地把各种各样的老物件、老照片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营造出时空隧道的感觉,“萤火探兴实践团”的成员们仿佛穿越历史时空与当年的知青来了一场“特殊”的对话。通过走进知青博物馆,同学们亲自体会了知识青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要坚定弘扬和践行知青精神的信念。
7月8日上午,西昌学院艺术学院“萤火探兴实践团”从西昌市出发到越西县大瑞镇,在“越西红军长征纪念馆”开展对弘扬“长征精神”的参观学习,纪念馆内收藏有越西籍老红军生前用过的望远镜、行军床、烈士证书等多件珍贵文物。越西红军长征纪念馆熔革命文物、历史文物于一炉,集传统展览、现代技术于一体,是进行“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实践团成员通过学习了解小相岭战役、打土豪分浮财、解放质彝、越西儿女参军等红军长征在越西时的重要活动,充分感悟到越西的红色长征文化。通过此次越西红军长征纪念馆之行,成员们感慨到历史不可忘,吾辈当自强,要传承好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奋斗。
7月8日下午,西昌学院艺术学院“萤火探兴实践团”从越西县大瑞镇出发前往大瑞镇瑞城村,开展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实践活动。实践团队通过座谈、走访、交流等形式,对强化党建引领在越西地方产业发展中主体作用的新路径、激发越西乡村产业资源的新活力、带动乡村旅游配套产业的新发展、拓宽村民增收的新渠道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成效进行了调研。实践团队员们先后走访了养殖农村专业合作社、大孤山菌业基地、现代苹果农业产业园,实地考察了越西县大瑞镇的发展状况,深入基层,树立了新时代发展大局观,切实了解到乡村振兴政策在当地发展中所折射出的强大力量。实践团队成员在活动结束后一起积极地总结了自己的收获与心得:此次乡村振兴调研活动让我们明白了乡村振兴,其实就蕴藏在每个乡村和每位乡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提高每个人的参与激情,凝聚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共识,才能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每个乡村的生动图景。
7月9日上午,西昌学院艺术学院“萤火探兴实践团”赴越西县大瑞镇挖布村开展乡村苹果产业调研活动。团队成员在余德贵书记的带领下,走进实地参观苹果种植园越西县挖布村兴豪家庭农场,详细了解了苹果的生长过程、养护流程、技术需求、科对外营销等情况。余书记向我们仔细介绍了该农场苹果的新品种:杏农黄。他提到几年前,从河北三门峡引进这个品种后,通过凉山的地理优势以及悉心照料,才使得树苗落地成果,大果果径能到75—100mm。随着乡村振兴的大幕拉开,如何通过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挖布村已向我们展示了最美的成果:挖布村通过农业果业生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以及标准化生产来引导更多的资金与技术投入。于此同时通过农户自己的不懈努力,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产业振兴发展。
7月9日下午,西昌学院艺术学院“萤火探兴实践团”从越西县大瑞镇大古村出发前往大瑞镇“越西非遗扶贫就业创业孵化园”,开展“传承越西非遗文化,促进乡村振兴”为主题调研实践活动。通过对彝族银饰的参观,以及对优秀传承人曲木克底先生的采访,实践团成员全面了解了越西非遗传承状况,切身感受到了乡村振兴政策对当地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强大推动力量。同时,实践团成员还与村民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到他们对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愿和期待。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进行了积极的总结:通过此次非遗文化调研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越西非遗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和独特优势。只有通过激发越西乡村的非遗资源活力,凝聚乡亲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投入,才能实现乡村的繁荣与发展。我们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推动越西非遗传承项目的开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和经济增长点。
7月10日,西昌学院艺术学院“萤火探兴实践团”赴喜德县小相岭和冕宁县泸沽镇对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宣传讲解。到达目的地后,志愿者们通过发放宣传单、问卷采访的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历史观;以抱诚守真的态度入户走访各家村民,走进群众深入了解民意。在和志愿者们的愉快交谈中,老乡们也十分热情,他们表示: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出台以后,有利于整顿村干部不作为的不良之风,有利于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同时老乡们也肯定了当代大学生的知识宣讲活动,便于他们及时了解国家相关政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是财富,是收获,更是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有效途径。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旨在引领广大青年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宣讲、调研活动。走进乡村,了解民情,反映民意,维护民利,凝聚民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助力乡村新发展。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正如诗人杜运燮所说“萤火虫燃烧自己,是为了驱逐一点黑暗,证明微光有多大能量”。萤火探兴实践团认为萤火虫的光点虽然微弱,但亮着便是向黑暗挑战。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为传承凉山红色基因,助力地方乡村振兴贡献绵薄之力,为强国建设事业添砖加瓦;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团结奋斗、踔厉奋发,凝聚一往无前的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同时也呼吁更多青年学子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来,引导农民解放思想,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社会风气,密切高等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一定贡献。
红军长征毛主席旧居旧址
实践团成员参观老物件
实践团成员参观当年知青的各类证件
博物馆中当年知青的生活用品及笔记
实践团成员正在感受当年知青开展会议的工作环境
实践团队于知青博物馆内合影留念
实践团成员正在参观攻打小相岭的详细介绍
实践团成员参观枪支、望远镜等珍贵文物
飞夺泸定桥牺牲人员介绍
实践团队于红军长征纪念馆合影留念
实践团成员同当地农户的交流过程
农户正在讲解当地养殖产业的发展历程
实践团成员走访菌菇产业基地
实践团成员仔细观察菌菇的采收情况
讲解员讲述苹果园产业区内机械设备的工作步骤
实践团成员于大孤山菌业基地合影留念
余德贵书记向实践团成员介绍种植苹果现状及销售
余德贵书记向实践团成员讲解园内所包含苹果的种类
余德贵书记向实践团成员分享引进品种杏农黄的过程
彝族银器制作优秀传承人曲木克底先生手工打造银饰
实践团成员认真观察和学习彝族银饰的制作工艺
实践团成员进行入户宣传讲解二十大相关知识
实践团成员在街道上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实践团成员向过往行人了解城镇变化
实践团成员入户走访,进行问卷调查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