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年07月13日 作者:资源与环境学院 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培养核心素养,锻炼身心素质
——2021级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综合实习
为培养学生地理学核心素养,熟悉自然地理学野外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方法,理解自然地理学各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经过前期的实地调研,动员组织,我院2021级地理科学专业于7月5日至9日开展为期5天的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本次实践路线为西昌——金口河大峡谷——瓦屋山——成都自然博物馆——西昌,随行指导教师为周俊烈、黄仁波、余江、李群、王偲瑞、陈太丽六位博士。
一、金口河大峡谷
7月5日,学生从西昌学院北校区出发,于中午抵达乐山市金口河大峡谷,经过短暂休整后,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开展了金口河大峡谷的自然地理综合实习。金口河大峡谷长26千米,谷底宽70至200米,局部小于50米,谷肩最大宽度约8千米,是中国较大的、河流上较为典型的嶂谷和隘谷。在大渡河同心桥上,指导老师对大峡谷的地质地貌成因,典型的特征进行了仔细的讲解,同时对大渡河的水文特征做了相应的介绍。结束后,全体实习师生重走了精心铺设的成昆铁路建设历史铁轨,瞻仰了成昆铁路建设纪念碑,深切缅怀了铁道兵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英雄事迹,感悟了“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铁道兵精神。
二、雅女湖
7月6日上午,实习师生抵达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镇,下午随即前往雅女湖开展综合实习。雅女湖是修瓦屋山水电站形成的高山平湖,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养殖和旅游等综合利用的水库,库容6亿立方米,坝高为143米。实习指导教师对雅女湖的水文特征进行了介绍。此外,雅女湖作为观察瓦屋山整体地貌形态的最佳场所,指导老师同时为同学们介绍了瓦屋山的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随后同学们开展了水文观察、植物多样性调查、气象气候调查和地貌观察等实验实训。
三、瓦屋山
7月7日至8日,实习师生在瓦屋山开展了2天的自然地理综合实习。瓦屋山区域内气候、植被、土壤、水文地带性明显,地质地貌特征丰富,是开展自然地理综合实习的理想场所。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了包括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土壤、植物在内的多项综合观测实验。通过上述实验,同学们既提升了自身的地理实践能力,又锻炼了团结协作能力和身心素质。
同时,实习队伍也在瓦屋山开展了“弘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地理教师的使命担当”的主题活动。瓦屋山水质清冽,土壤条件优渥,植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数量众多,生态环境卓绝。瓦屋山的生态环境的保护靠的是每一个人的努力。这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地理科学专业师生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地理人的努力。
四、成都自然博物馆
7月9日,实习队伍来到了本次实习最后一站——成都自然博物馆。博物馆以“认识地球家园,探索自然奥秘”为主题,重点展示地质作用与地质环境、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矿产资源与保护利用、生命起源及进化、生物多样性等内容,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师生沿6个常设展厅依次参观,一路相互交流,认真学习,并就实习课题内容进行拍照和记录。
为期5天的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是实现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重要课堂。通过此次实习,培养了同学们包括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在内的地理核心素养,也增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结合实习点位开展的成昆铁路建设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等课程思政教育,实现了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的有机结合。此次实习是资源与环境学院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举措,也为培养高素质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撰稿:周俊烈
照片: 康江林、陈 晨、陈雨佳、汪睿桐
核稿:余 江
责编:刘运伟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