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1日 作者:资源与环境学院 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如何通过实地考察破解“书本地理”与“真实地表”的认知壁垒?怎样在多要素交织的复杂环境中建立系统思维?2025年7月,西昌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2023级地理科学专业的师生们带着这些问题,踏上了一场跨越构造运动、生态演替与人类文明的探索之旅。
本次实习路线为:西昌学院北校区→凉山州冕宁县彝海景区→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都江堰景区→成都市成都自然博物馆→西昌学院北校区,实习人员为2023级地理科学专业53人以及陈太丽、李亚鹏、王偲瑞、周俊烈四位指导老师。
实习第一站:冕宁县彝海景区——彝海结盟情,自然探秘行
7月4日,从西昌学院北校区出发,上午9时准时抵达目的地,稍作休整后,全体学生便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投入到实习活动中。全体师生沿着“序厅—彝海风云—歃血为盟—情深谊长—薪火相传”的主线,深入参观了彝海结盟纪念馆。通过观摩文物、雕塑、影像、场景复原等丰富多样的展示形式,师生们系统地学习了彝海结盟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深远影响。随后,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2023级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们对彝海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他们认真记录了彝海湖泊的成因、地层、岩石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土壤特征等多方面的科学数据。
此次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民族团结是中国发展基石,红色基因是奋进力量。作为新时代实践者与传承者,我们应以彝海结盟精神为指引,将“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融入血脉,在民族复兴征程中续写“团结奋进”篇章。
实习第二站:瓦屋山——垂直地带性的立体教科书
7月5日至6日,2023级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综合实习组到达眉山市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展为期2天的野外实习。瓦屋山,位于眉山市洪雅县,是一座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的断块山。这里不仅有壮观的瀑布群,还有丰富的岩溶地貌景观。同学们在瓦屋山的实习中,深入探究了其地质历史、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系统。
同学们在实习中观察到了瓦屋山的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和构造地貌,通过对这些地貌的实地考察,深入理解了地质构造和岩性对地貌形成的重要作用。瓦屋山土壤类型多样,土壤垂直带谱明显,反映了不同海拔的气候和植被条件,学生们在此可研究丰富多样的土壤类型,进一步加深对土壤地理的理解。此外,瓦屋山的生态系统也极为丰富。这里植被垂直带谱明显,从山麓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山顶的亚高山草甸和灌丛,植被类型随海拔升高而发生显著变化。同学们在实习中对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类型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记录,分析了植被分布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了对植物地理学知识的理解。
实习第三站:都江堰水利工程——古堰新探,水润千年
都江堰,这座位于成都市都江堰市的古老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始建于公元前256年,历经两千多年,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的防洪、灌溉和水运功能,被誉为“活的水利博物馆”。在都江堰的实习中,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其独特的无坝引水工程原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相互配合,巧妙地解决了岷江的洪水问题,同时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同学们通过对都江堰工程的实地考察,深刻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认识到了水利工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实习第四站:成都自然博物馆——从岩石标本到城市基因
7月8日,实习队伍来到了本次实习最后一站一一成都自然博物馆。这里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地质标本和古生物化石,是探索自然奥秘的绝佳场所。博物馆以“认识地球家园,探索自然奥秘”为主题,展示了宇宙与地球的形成、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的形成、矿产资源与保护利用、生命起源及进化等内容。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看到了完整恐龙化石,了解了四川盆地的地质历史和生物多样性。通过参观矿产资源厅,同学们认识到了矿产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合理开发和保护矿产资源的必要性。在生命探源厅和缤纷生命厅,同学们深入了解了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历程,感受到了生物多样性的魅力。
当同学们在瓦屋山顶架设仪器时,他们不仅在学习如何测量坡度——更在理解地球表层系统的脆弱平衡;当凝视都江堰鱼嘴分水堤时,看到的不仅是水利工程奇迹——更是古人“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这场实习最终教会他们的,是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地表形态,用系统的思维解析人地关系。地理人的浪漫就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行走中读懂山河密码。期待更多西昌学院地理学子继续这场永无止境的探索!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