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7月30日 作者:资源与环境学院 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2025年盛夏暑期,西昌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的3支实践队伍在西昌市周边开展了返家乡实践活动。国防安全宣讲传递家国担当,乡村环保行动播撒绿色希望,生态修复实践守护碧水蓝天……青春身影穿梭于不同场域,以热忱与实干,在实践沃土书写成长答卷,让我们一同探寻这些动人的实践故事。
01 心中有国防,家园有保障
为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人民国防意识,发扬民族团结精神,使“心中有国防,家园有保障”内化于心,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让更多人意识到国防安全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2025年7月1日,西昌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国防安全科普小分队”来到邛海湿地公园开展了为期3天的国防安全教育宣传实践活动。
在邛海湿地公园,志愿服务小队围绕国家安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三方面问题,为来来往往的游客科普现代科技下国防安全的概念。同时也为他们展示并讲解中国共产党党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队旗等一些国家重要的旗帜,介绍我国国防类型,国家性质等基础的国防政策,让他们对国防安全有了基本的概念。
接着,通过讲述陈红军、祁发宝等戍边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传递边防战士那份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展示并介绍东风导弹、国产战斗机等国防科技的力量,了解现在的祖国的繁荣与昌盛;鼓励游客们参与问答游戏获取小奖励、齐唱爱国歌曲,尽显民族团结与爱国热情。不仅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更让国防安全牢记于心,纷纷表示要积极投身到国防建设中去,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
此次活动开展,进一步加深了游客们对国防安全的深刻认识。没有国防,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国家的安全,人民的生存,生命就没有保障。国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培养人民群众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02 绿色乡村,环保生活
为助力乡村生态建设,倡导绿色环保理念,聚焦乡村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2025年7月5日西昌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绿色乡村志愿者队深入西昌市安宁镇康宁村,通过面对面沟通、走访调研,倾听村民实际需求,结合乡村生活场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垃圾分类、资源循环利用等环保知识;同时,通过发放宣传单,普及绿色乡村建设成果与乡村振兴政策。
活动伊始,团队成员分组走进村民家中,与村民们围坐闲谈,从生活细节出发深入讲解环保知识。针对厨房垃圾分类、节水节电小技巧等村民关心的话题,团队成员结合乡村实际案例,为大家讲解了随意丢弃垃圾对土壤、水源的危害。村民们听得认真,不时提出疑问,现场互动热烈。通过面对面交流,不仅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更让环保意识悄然走进大家心中。
为让环保宣传覆盖更多群体,团队成员又来到乡村的药店、小卖部等商铺,向店主和前来消费的村民宣传环保知识。团队通过入户、田间、商铺多场景联动,让环保知识走进乡村的每个角落,进一步加深了村民对绿色乡村环保生活的理念,助力乡村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让环保生活成为乡村新风尚。
03 生态环保小卫士 —— 邛海生态修复实践队开启邛海生态修复之旅
2025年7月23日下午1点至4点,由地理科学专业 5 名大三学生组成的生态环保小卫士——邛海生态修复实践队在邛海科普教育中心开展了邛海生态修复实践活动。
前期规划与设计时,相关专业团队对邛海南部湖滨生态廊道范围进行了全面实地勘察,掌握了水深、水质、水流速度、土壤类型、现有水生植物种类和分布等情况,明确了水生植物恢复的目标,并依据邛海水文条件和生态需求,选定了多种适合当地生长的水生植物品种,如沉水植物金鱼藻、苦草,浮叶植物睡莲、荇菜,挺水植物芦苇、香蒲等,同时合理设计了水生植物的布局。
实践当天,队员们主要参与了水生植物的种植准备工作以及周边垃圾清理工作。在水生植物种植方面,队员们协助进行播种水性杨花的工作。这种植物需要通过绑上石头使其沉入湖底,从而扎根生长。现场的工作人员耐心地对队员们进行指导,详细讲解绑石头的技巧和要点。经过反复的学习和练习,最终成功制作出了合格的播种品。在这个过程中,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生态修复工作的专业性和细致性,也感受到了实践的不易与乐趣,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完成了这项任务,为水生植物的种植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生态环保小卫士——邛海生态修复实践队的队员们表示,通过此次实践活动,他们将所学的地理科学专业知识运用到了实际的生态修复工作中,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未来,他们将继续关注邛海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积极参与到更多的环保实践中去,为守护邛海的碧水蓝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国防宣讲厚植家国情怀,到生态修复守护绿水青山,再到乡村环保传递绿色理念。西昌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的三下乡暑期活动,以青春行动践行使命,用实践传承责任。以青春之我,赴时代之约,让担当在行动中闪光,让理想于实践中生长。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