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10月07日 作者:资源与环境学院 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从祭月到“月城”的千年流转。中秋的根,扎在上古先民对月神的虔诚祭拜中,而这份对月亮的情愫,在西昌沉淀为独有的“月城”印记。西昌的海拔与洁净空气,让这里的月亮格外硕大皎洁,全年近320天的日照更让月色常有机会铺满街巷,“月城”之名便由此而来。当桂香漫过窗棂,当玉兔跃上云梢,一年一度的中秋,便在时光里如期赴约。这轮穿越千年的明月,不仅是夜空中的清辉,更是刻在中国人骨血里的文化印记与情感寄托。

中秋的美,在西昌化作可触可感的风物与仪式。案头的“中秋三件套”藏着本地风味:苦荞月饼带着杂粮的醇香,软籽石榴迸溅出清甜汁水,配上一口凉山雪,便是属于西昌的团圆滋味。月色下的仪式更显悠长,有人在庭院点烛焚香祭拜月神,盼一份吉祥安康;孩子们提着灯笼穿过街巷,笑声与古城的青石板相映成趣。如今,我们或许不再举行繁琐仪式,但切一块流心月饼、饮一杯桂花茶、和家人闲话家常,仍是对这份传统最温柔的延续——那些藏在习俗里的浪漫,从未因时光而褪色。

月光最懂人心,总能载着思念跨越山海。有人在庭院里与家人围坐,看月亮爬过墙头,听长辈讲过去的故事,团圆是此刻最真切的温暖;有人在异乡的街头抬头,望着与故乡同一片的月色,指尖敲下“月是故乡明”的牵挂;还有人在校园的桂花树下,和好友分食一块月饼,让青春的情谊随月光蔓延。这个时节的西昌,处处是赏月的绝佳去处。邛海之畔,月光洒在水面,与亭台倒影连成一片莹白,如梦似幻 ;泸山顶上,登高望月下万家灯火,山风里藏着松涛与虫鸣的和鸣;建昌古城的大通楼前,朱红楹柱映着月色,让人在古今交错中读懂中秋意境 。若恰逢开海节,还能在渔火与月光中赴一场万人鱼宴,尝一口邛海鱼的鲜嫩,让鲜味与月色共醉今宵。

西昌的月光,最懂团圆与思念的重量。它或许洒在邛海夜航的游船上,见证恋人相依的剪影 ;或许落在火盆烧烤的烟火中,照亮友人分食烤鱼串的欢笑;又或许透过阳台的窗棂,温柔包裹着独居者与家人视频时的眼眶。对西昌人而言,中秋的团圆从不止一种模样:是彝家儿女围坐分享美食,说着“月亮女儿”的传说;是归乡者在海河天街的游船上,看水中月影随波荡漾;是异乡客在月城广场的雕塑旁,抬头望见与故乡同轮的清辉。正如泸山凝翠、邛海含蓝,西昌的月亮始终在这里,把牵挂寄向山海,把温暖留在身边。

祭月:这是中秋节最古老的习俗之一,是古人对“月神”的崇拜活动。
赏月: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魏晋时期有了中秋赏月活动的记载,唐代时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吃月饼: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后来逐渐成为家人团圆的象征。
猜灯谜:中秋月圆夜,公共场所会挂起许多灯笼,灯笼上写有谜语,人们聚集在一起猜灯谜。
赏桂花、饮桂花酒:中秋时节正值桂子飘香,人们会在赏月时吃月饼、赏桂花,饮用桂花制作的食品。
舞火龙:这是广东等地的习俗,人们用稻秆扎成龙头、龙身的形状,插上燃着的香,赤膊上阵舞动火龙,祈求风调雨顺。
中秋之愿
桂香萦教室,月洒读书台。
师恩如月色,润物细无声。
同窗伴月读,学海共扬帆。
月满校园静,风清学问长。
秋空悬玉镜,桃李沐清辉。
执笔追明月,挥毫写韶华。
明月照师道,丹心育栋梁。
共赏中秋月,同筑校园情。
月华映初心,逐梦向远方。
师者引前路,明月伴征程。
打印本页 关闭